十坪小店包辦聶隱娘九成戲服 六十年玉鳳旗袍工藝 老外也來取經

2016-07-10 09:50

? 人氣

由於黃文英的每一部戲沒有重複過一套服裝,所以當每一次陳忠信又接下一齣新戲時,表示黃文英又要「搞新的花樣」,耗費手工外,還在設想怎麼做才能符合劇情要求。舉例來說,《聶隱娘》中的刺客服,為營造漂浮感,須把下襬加寬,用布的柔軟度將漂浮線秀出來。加上常要耗費大半天討論、熬夜加班做戲服,才能達到黃文英的標準,「後來我老婆聽到黃文英要來,都嚇到躲起來!」陳忠信說。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守著傳統又愛玩創新
常常思考如何改造 讓作品更好

Wealth-506-4-A-十坪小店包辦聶隱娘九成戲服【合作媒體版權所有,請勿再用】
 

同樣在大稻埕深耕二十年的衣戲院執行長蘇光展觀察,年紀六十四歲的陳忠信和早期的訂做衣服師傅很不一樣,他不落窠臼,不一味順從傳統,陳師傅常常會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如何改造會讓作品更好?」儘管黃文英是主要的設計統籌,但戲服的創意和改造,與材質呈現的變換,還是會和陳師傅討論。

陳忠信指出,「《聶隱娘》手套就是我想出來的 。」定裝時發現女主角舒淇拿刀揮起來沒有力度,百思不得其解,去翻書找資料,原來就是缺一副手套!後來,黃文英請陳忠信做一個四指分開的露指手套,但是,唐朝沒有這種四指分離的裁剪技術,就建議黃文英,用皮帶纏手與四指同露的方法,解決了問題。

常常在想為什麼的陳忠信,研究過以前的京劇衣服,為什麼兩片衣布交叉穿上時,總是對不準中線;後來發現,過去的老師傅為了省成本,只把秀在外面的一塊布做完整,另一片則省略大半布料,難怪穿起來不對稱,自然就對不準,長期下來都這樣,大家就以為這是正統。「這種就不能光聽老師傅講,因為他有可能也是教錯的!」

別看現在的陳忠信很風光,一切都是經驗的累積。原來,玉鳳旗袍是陳忠信父親陳孝暖與母親鄭玉金一同創立,至今超過六十年。本來陳孝暖在家鄉福建就學西裝,十七歲來台,認識做女裝的妻子,定居大稻埕;正逢經濟好轉,順應當時風潮,改做旗袍,陳忠信從小耳濡目染,當兵前就練就一身好手藝。玉鳳旗袍生意好時,也曾在西寧北路附近,違建蓋了工廠,員工數十人。

七○年代,工廠因違建遭拆除;三年後,又遇上石油危機,經濟急轉直下,台北城中的酒店沒落,酒店小姐轉去北投從業。當時剛好陳忠信退伍,與陳孝暖分工合作,父親去北投拿布料給酒店小姐挑,兒子在店裡趕製旗袍。「那時候,下午兩點打電話來說布料花色,隔天就可出貨,以北投當地旗袍業者來講,趕工工錢要加倍,我們不加價,很快就拚過他們!」

七九年,北投禁娼;隔年,陳忠信接下老爸的棒子,還有賺到最後一波旗袍風潮的錢,全家擠出兩百萬元,買下如今的店面。後來,成衣興起,生意大不如前,只能幫人做做修補裁縫;生意慘澹時,陳忠信還去打過雜工,甚至幫忙拆房子,每天都在想要不要轉行?「幸好房子是自己的,不然壓力更重,只能等待有一單沒一單的日子。」

接單《聶隱娘》聲名大譟
官夫人搶訂製 排一個月也甘願

現在的陳忠信與時俱進,他發現,現代人常當低頭族,長期坐辦公桌,體態容易駝背;他有把握用一兩摺線的變化,讓駝背的人穿上旗袍看起來還是挺的。《聶隱娘》之後聲名大譟的陳忠信,讓許多官夫人都慕名找他來操刀,訂單已經排到一個月後了。

聊到最後才知道,原來師傅認為採訪一來一往應該是互惠的事,不是只有記者向他挖寶、挖資料,也應該有東西回饋讓他學習。最近,陳忠信尤其喜歡會電腦繪圖和製作網頁的年輕人去找他聊天,因為可以學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我給他八分,他給我兩分,兩分一直累積,我就升級了!」

在記者追問為何原想趕記者走又改變心意?陳忠信打趣地回說,「看你很像我們以前拜師時的精神,師傅都會不斷言語刺激、行動試煉,還趕不走,這時師傅就會教了;你的鍥而不捨,讓我可以學你的採訪技巧⋯⋯。」原來,陳忠信還算得精,有著自己一派的「好學學」。

古味老店、新穎導演。聊得愈深愈知道,守著傳統又愛突破創新的陳忠信,能被國際知名導演侯孝賢相中,又數度合作, 其實一點也不奇怪。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財訊雙周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