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電影30年了,伴隨著時空移轉,如今告別了鎢絲燈光,迎來了數位時代,一個新的影像時代,因為網路與科技加乘之後,釋放出新的力量,讓電影拍攝方式更具想像,甚至從不可能變得可能,再一次催生台灣新電影,帶動新的創作形式,打破了創作邊界,昇華了電影產製與觀看體驗。但一切只是更逼真、更身歷其境、更多令人驚訝的細節嗎?什麼才是電影的未來?跟科技又有什麼關係?
《數位時代》客座主編張鐵志、導演侯孝賢在問答之間,細說他們的觀察與改變,朝著未知的將來探索前進。或許有一天當我們回顧現在,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革新已經不是傳統膠卷,也不是硬碟檔案,而是更令人屏息的數位化表現方式。
侯孝賢:台灣電影導演,「台灣新電影」代表。國立藝專電影科畢,1973年進入電影界,以長鏡頭美學、固定鏡位、忽略敘事因果關係、寫實風格等為其特色。1989年以《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金獅獎,2015年以《刺客聶隱娘》(全片連結)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參與成立「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及「台北之家.光點台北」電影文化空間。
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家,專欄見於台港中主要媒體與外媒。歷任《新新聞週刊》副總編輯、香港《號外》雜誌總編輯、《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總主筆、《數位時代》顧問。現正參與辦網路新聞媒體「報導者」。
電影還是可以深入的做,但要走向真正的現實
張鐵志:你曾提到因為器材越來越普遍,數位相機拍的作品也越來越多,其實早就該被天翻地覆地改變了,所以你的意思是,天翻地覆的改變還沒有來到,還有很多新的表達形式可以再探索?
侯孝賢:現在新的一代對要拍什麼還沒有想法。其實他的身邊、家人、生活種種,都是可以拍攝的材料。但他們沒有想到,還是在編故事、找特殊的場景,或設定奇怪的光。他們沒有走向真正的現實,所以還看不見。
張鐵志:現在人們觀看電影的平台越來越多,有電視、電腦、手機,觀眾可能越來越不願意上戲院。所以好萊塢拍更多的超級英雄和怪獸把人吸引進電影院,在中國也是越來越多大片。你覺得對電影工作者來說,要怎麼把觀眾拉回戲院?
侯孝賢:家裡的小螢幕在聲光或是場面還是會有限制,但在大戲院就是要這種效果。所以大戲院會越來越厲害,像是IMAX現在到達的程度。以後大戲院一定是往那個方向走,會像一個表演場。
問題是,因為現在哪裡都可以看影片,所以有很多不同的表達形式。可能是專門在網路上看的,也可以是專門給電視播的,拍影片已經沒有什麼限制。但是當沒有了限制,自己就要很清楚拍的東西到底適不適合用手機看。如果要拍大的,就要在大型院線看。最適合手機的是什麼呢?漫畫。漫畫裡你需要遠鏡頭跳中鏡頭嗎?不需要,因為可以切割,可以用分解動作來拍,甚至可以是長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