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科技戰下,全球供應鏈調整帶動回台投資契機。政府不能只是以解決「五缺」的舊思維來吸引台商。協助廠商降低成本,反而讓生產模式過時的廠商有優勢,將走回低附加價值和低薪資的老路。
中美貿易戰蔓延為科技戰。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五月五日在推特(Twitter)上宣告對中國二千億商品課二五%關稅,揚言其餘三二五○億美元中國商品將全面加徵二五%關稅。隨後五月十五日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因資通訊科技的國家安全考量,進入「國家緊急狀態」(national emergency ),禁止美國企業採購對國安構成風險的外國設備產品。
貿易戰升級科技戰,台商被迫遷徙
商務部隨之宣布,將華為等七十家公司列入產業安全局出口管制實體名單,未獲許可下,禁止對華為相關公司出售產品。Google宣布停止供應華為手機安卓(Android)系統更新及其他如Google Play服務。五月二十日,美半導體業者如英特爾(Intel)、高通(Qualcomm)、博通(Broadcom)、賽靈思(Xilinx)等晶片公司均暫停對華為供貨。隔天商務部產業安全局宣布九十天的臨時通用許可,讓華為等六十八家子公司暫時維護現有網路及為現有手機軟體更新。
華為之外,中興通訊與晉華集成電路先前也分別因違反對伊朗制裁的出口禁令,或被控竊取美方科技,影響國家安全,而遭美商務部祭出禁售處分。
商務部產業安全局去年十一月十九日更發表關於新興技術產品的出口管制框架,內容涵蓋人工智慧(AI)、量子運算等十四項,顯示美中大國博弈已從貿易衝突惡化擴及科技戰的戰略對抗。
隨美中對峙局勢升溫,由貿易戰升級科技戰,掀起全球供應鏈轉變。台灣廠商隨之調整生產供應關係,甚至生產基地被迫跨國遷徙,台灣經濟所受影響既深且遠。尤其是長期倚賴中國為生產基地的台商,更是首當其衝。
追求轉型升級不如靠政策補貼?
我國外銷規模較大的二一五二家企業中,有意移轉產能者共一四九家,其中五五%廠商有意往新南向國家投資。而受中美科技戰影響較大的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除位於中國的台商工廠仍有滿足中國內需考量,尤其是低階生產,將暫留中國,維持生產現狀外,對歐美或其他外商訂單則優先以轉單方式,改為台灣工廠代工,因應國際生產關係調整。
中長期而言,台商仍面臨中國政府扶植紅色供應鏈的追兵,加上台灣半導體產業群聚完整、製程技術領先,以及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商業考量,回台生產仍是台商與外商下單代工及投資首選。如何強化台灣的在地生產優勢,擴大下世代半導體技術研發的投入,且保護技術不因竊取或其他干擾而流往中國,以及如何掌握歐美等終端消費市場趨勢,都是台商中長期調整供應鏈的考量因素。政府部門應將這些因素列為產業政策內涵,再擬定吸引台商回台的誘因措施,協助回台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