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策不應盲目以為解決五缺問題,廠商就會回台灣投資,甚至在資金過剩、利率偏低時代,動用國發基金補助銀行委辦手續費一.五%的優惠融資,形同國發基金直接補貼廠商利息。解決五缺政策作為隱含政府帶頭壓低生產要素價格,協助廠商繼續以降低成本的方式維持生產。
舊的經濟發展思維,長期以來壓抑產業升級可能,用這樣的政策吸引回台投資,恐怕將惡化廠商壓低成生產成本,換取存活的經濟模式。相形之下,投入資源追求產業轉型升級的廠商,反而在生產上比不上靠政府政策補貼的廠商。扭曲生產要素價格的錯誤政策,貫徹執行下去,只會讓台灣繼續走向低附加價值和低薪資的老路。
台商回台優惠貸款融資與增加外勞的政策誘因,遭國內企業大喊不公平後,行政院從善如流,全盤檢討,修正後台商回台投資二.○版政策,應更強調鼓勵廠商投入高附加價值、具有產業創新研發能量,或是有助產業轉型升級的實質投資。
先想清楚要吸引哪種台商回台
台商回台已通過六十一家,投資總金額超過三一○○億,且仍有五十件回台投資案待審。在中美貿易科技戰下,台商有大規模遷徙,移轉生產基地需要,但資源有限、生產用地缺乏、人力成本已高的台灣,如何與中國舊有生產模式有別?鑲嵌在國際供應鏈的生產關係下,台灣適合哪些生產階段的台商回台投資?要吸引國際供應鏈中哪些關鍵生產階段的台商回台?應是政府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之餘,應先想清楚的上位戰略概念。
在產業政策上,應體現以創新驅動經 濟成長,發展新興產業與新生產方式,讓同樣的生產要素投入,能產生更高的附加價值,才會有新的經濟成長動能。政策思維要如何創新,強化公共治理能力,讓好的經營者發揮「企業家精神」,導入精進管理模式,才會有產業創新與薪資成長的良好經濟環境。
*作者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教授暨金融管理研究所所長,兼任智庫研究與金控公司治理。研究興趣包括美中貿易、財政、金融與產業議題。工作之餘喜歡登山與經典老車。本文原刋《新新聞》1685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