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嘗愛滋味便遭暴力相向,自然心情鬱卒,但施暴者也會憂鬱?根據甫出爐的《青少年約會暴力盛行率及其與憂鬱情緒關係之探討》報告,不論暴力型式為何,有約會暴力經驗者的憂鬱程度都遠高於沒有約會暴力經驗者;且施暴與受暴次數越多,個案的憂鬱程度明顯也越高。由此可見,暴力非但可能無助情緒渲洩,且激情與失控行為的後座力,頭一個傷害的可能就是施暴者自己。
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院長、內湖總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表示,對正處於自我人格建立,或俗稱叛逆期的青少年來說,即使開始有了約會交往對象,擁有了親密伴侶的關係,多半還是無法接受另一半以愛為名,強行加諸在自己身上的各種規則與約束。
向外找溫暖?原生家庭成約會暴力關鍵之一
同是十五廿時的美少年,為何有人可以盡情沉醉於初戀美好的酸甜滋味,有人卻要被迫收穫暴力苦果?葉啟斌說,根據他的臨床觀察,曾經或一再遭遇約會暴力的青少年,在情感表現上,都有過度在意另一半的傾向,且無論施暴或受暴者,都有極高比例是出自親情支持系統薄弱原生家庭的孩子。
一名年僅12歲的小六女生因憂鬱、幻聽、短暫精神症狀至精神科就診,經醫師深入瞭解,由於父親早逝,個案只能靠媽媽單親養育;偏偏這對母女經常言語觀念不合起衝突,親密感日漸疏離,以致於女孩只好向外找溫暖,小小年紀就透過網路結識了已在當兵的男友,兩人還有了性關係。
個案母親因覺情況有異,於是偷看了女兒的日記,且不出所料在得知一切實情後,便勃然大怒地要求女兒與男友立刻分手,並主動邀約男方談判,威脅要控告對方涉觸《刑法》與未滿14歲少女強制性交之準強姦罪。
基於父母保護子女的立場,多數人可能都會支持少女母親的做法,即個案年紀還小,應該專心念書,盡早與年長她許多的男友一刀兩斷…,殊不知只講論法的思維邏輯,不但忽略了個案情感上的需求,遑論理應從源頭找答案,思考少女是否正因親情的缺憾,才試圖在愛情上找救贖?
青少年就是不成熟?可能是「理性區」還沒長大
葉啟斌表示,很多人都會感覺,與成年人相較,青少年的言行常流於情緒化,欠缺理性,大家卻沒想過,這樣的情況很有可能並不是青少年的「錯」!事實上,根據腦科學的最新研究,掌管人類理性區域的大腦前額葉,平均要到22歲才會完全發展成熟,換言之,青少年思考與行為不夠理性,有可能是生理上的限制,即是「不能」,而非「不為」也。
回到少女個案的情況,因為所需要的溫暖、關懷自小就未被滿足,導致她一頭栽進愛情中,並期待男友彌補所有的缺憾。無奈愛情中過度的期盼與不安全感,加上家長嚴厲地介入,卻使得少女與男友間亦衝突日增,最後兩人不但常暴力相向,少女每每出現自殘行為,其多因性的憂鬱情緒與精神疾病病情控制,更是每況愈下。
事後感到罪惡、自責 施暴者也難脫憂鬱糾纏
葉啟斌強調,翻開精神醫學史,暴力與憂鬱情緒的連其來有自,且研究證實,無論源於受暴者的恐懼、害怕,或是施暴者事後的自責、罪惡感,到頭來受暴者或施暴者都難以掙脫憂鬱等各種負面情緒的糾纏。愛是人性的本能,愛的方式卻須透過持續學習,且就算再你儂我的關係,也不應失去人我之間基本的界限與尊重,這樣的愛才能帶來安全感與幸福感,也才是愛的真諦。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