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薇導演並由戴立忍飾演男主角的戲,在大陸輿論壓力的逐漸升高下,以撤換戴立忍男主角的結局告終。有人認為這是周子瑜事件的再次重演,顯示中國的霸道、不可信任與獨裁,也顯示九二共識與兩岸友好交流都是假象。有人則認為,戴立忍或許在特定議題上存在爭議,但並不需無限上綱到統獨爭議,大陸無須因此事而傷害兩岸關係及台灣人民的情感。更有人認為,戴立忍在反服貿、反課綱微調等諸多議題上「反中」立場鮮明,因而咎由自取。以上三種論調可以簡約歸類為台灣不同政治光譜的聲音。
我們必須明確體認到的是此事並非天外飛來的突發事件,不是對岸管理傳媒的中宣部突然介入而引發的結果,而是大陸輿情發酵了至少兩個禮拜,最終由人民日報及解放軍系統的報紙發出官方文稿後,使趙薇背後的投資方經內部商議,決定以撤換戴立忍另覓男主角來平息民怨。作為土生土張的大陸人趙薇,自己也無法全身而退,至今仍持續受到對岸輿論壓力的無情抨擊。
此次已不再是因戴立忍自身政治認同而引發的單一事件,而是自周子瑜而後,兩岸交流正式告別友好互動、互利讓利,轉而進入實事求是、現實務實的分水嶺。未來的兩岸將正式進入新階段,此為兩岸,尤其台灣方面近年的政治環境發生劇烈變化後,社會現實轉而反映至彼此的政治現實上,無須大驚小怪。未來,彼此都不再存有幻想的機會與空間,自然,也因此而不必有幻滅的沮喪與憤怒。
從李登輝的戒急用忍、南向政策到陳水扁高喊一邊一國的執政階段,兩岸彼此的民間交流雖未曾中斷,但始終低調、敏感和缺乏制度性保障。北京和台北間的政治對立更使兩岸在中國崛起的關鍵期相互對抗,彼此不存在互信的政治基礎。台灣人民出於對陳水扁貪汙的深惡痛絕,對經濟衰頹的力不從心,因而將將高度期望寄託於當時的政治明星馬英九身上,使馬英九於兩千零八年以七百六十五萬九千餘票當選為中華民國總統。終馬英九八年任期以來,兩岸間的交流雖不盡如人意,然確實使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穩定和可預測的軌道上,而民間各層面的交流也趨於熱絡。
馬英九在外交及兩岸關係上親美、友日、和中的大政方針獲得各強權不同程度的認同、默許和默認,這條路線至蔡英文執政後,雖有聯美日抗中的戰略構想,但策略的執行上則尚未脫離「馬規蔡隨」的現實,這證明了台灣作為小國於夾縫中求生存的不易與國際現實所給予的框架彈性有限。然而,馬英九在兩岸外交上的成功,無法化解內政失序的困境,兩岸經貿交流的利益無法有效惠及全民,其中又有一部分出於權力鬥爭的需要而遭醜化及抹黑,台灣強大的民怨迭起,國民黨黯然下台,至今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