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4小時都能吃到的「早午餐」,其實,英國餐廳只提供這4小時

2016-07-22 10:18

? 人氣

在台灣,要吃到「早餐」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早上出門,你可以到巷口的美而美早餐店買份起司蛋餅外帶;半夜回家,你還可以到隔壁的永和豆漿點碗鹹豆漿當消夜。而近年來逐漸興盛的美式餐廳,總是標榜全天候供應的「早午餐」,讓消費者不管幾點起床,都有豐盛的一餐可以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你可能知道,早午餐就是Brunch,是「早餐 Breakfast」和「午餐 Lunch」的合成字。以直覺反應,早午餐就是位在早餐時間之後、午餐時間之前的一餐。它的份量稍微比早餐多一點、比午餐少一些,非常適合在慵懶的假日作為賴床之後的第一餐。

不過,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把時間推回到十九世紀的英國。

要知道,在每週的主日禮拜結束後大吃一頓,是歐洲許多教會的傳統(有些教會於週五開始實行齋戒)。就連貧窮的約克郡工人,也會在上禮拜之前事先烤好一塊肉,搭配簡單的馬鈴薯和蔬菜,作為禮拜結束後回到家就能立即享用的美食。這道料理,就成了今天英國常見的「禮拜日烤肉 (Sunday Roast)」。

烤肉固然豐盛,不過這些佳餚,到底屬於哪一餐呢?從字面上,開齋 (break fast) 後享用的第一餐該是「早餐」,但是時間點卻接近「午餐」。

在平日,英國人就算早餐吃得豐盛,在中午也還是會吃下一些相對輕巧的午餐。不過,禮拜天那頓太晚的早餐(或太早的午餐)卻讓人們顯得相當尷尬。終於,在1895年的一本《獵人週刊 (Hunter's Weekly)》上,作家Guy Beringer以一篇名為「早午餐:認罪」的文章中,首度將Brunch的概念傳達給大眾。

他在文章裡面提到:比起烤肉對於胃口的負擔,餐廳為何不在中午時間前後推出新的菜單,例如茶、咖啡、果汁或其他早餐組合。如此一來,人們也不用為了早餐特地早起,週六晚上的社交活動也會為生活帶來光亮。

「所以,早午餐能讓人開朗、促進人際互動、帶來喜悅... 」他寫道。「假的!」

隔年,在另一本充滿諷刺卡通雜誌《PUNCH》的炒作下,Brunch 這個詞彙進入了牛津英文字典的補編版。早午餐越發流行,不久也傳到美國。

從上面Guy Beringer提出的概念中, Brunch 並非我們印象中作為早、午兩餐的替代品,而是把早餐挪到午餐時間的享用,也就是在午餐時間吃下和早餐分量差不多的東西。既然是午餐時間,那麼回到本文標題的疑問:「早午餐」最晚可以吃到幾點呢?

在2000年出版的《食物:字面和非字面上的術語辭典 (Food: A Dictionary of Literal and Nonliteral Terms)》一書中提到對早午餐的定義:一般餐廳所提供的早午餐,可從上午十一點,供應至下午三點。

還好,台灣的早餐店都不是「一般餐廳」。不管是不是被稱作Brunch,它們為了配合人們的生活作息,幾乎是全天候供應,並且還自成文化。如果你看完這篇文章之後覺得餓了,不如現在就出門晃晃,家裡附近的早餐店應該不會讓你失望!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每日一冷(原標題:「早午餐」最晚可以吃到幾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