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菁英知識分子為何不挺反送中?《紐時》專欄作家:經濟100分、自由不能當飯吃的「中國模式」已深植人心

2019-07-03 19:30

? 人氣

香港反送中:示威群眾衝進立法會(AP)

香港反送中:示威群眾衝進立法會(AP)

香港連日爆發多起「反送中」抗爭,雖然港府宣布暫緩修訂《逃犯條例》,但無法平息沸騰民意,群眾1日更史無前例地攻佔立法會。一般認為,大多數中國民眾在資訊被當局過濾的情況下,認同中國政府「西方勢力介入論」,對反送中運動反感並不足為奇,但《紐約時報》(NYT)專欄作家袁莉1日指出,她觀察到部分受良好教育、能了解事件全貌的中國菁英,卻同樣批評反送中示威,許多人更認為香港已不若過往繁華,港人與其浪費時間抗議,不如把力氣用來拚經濟。袁莉認為,這些人的想法明顯受經濟擺第一、犧牲個人權益的「中國模式」影響,也凸顯中港民眾心理的根本衝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沒有利益的事你為什麼要做?你能從中得到什麼?」袁莉引述一位張小姐(Cecilia Zhang)所言,點出這群中國人的心態。張小姐是美國名校畢業,在港從事金融業長達4年,平時看外媒報導的新聞,且無意回中國發展,但她仍無法理解港人為何持續上街遊行:「這麼多抗爭,香港今年的經濟會很難看。」近日一篇名為《香港這座城市還有救嗎?》的文章在中國瘋傳,曾在香港讀書的作者趙皓陽直指「香港年輕人真的不壞,他們只是蠢而已」,稱港人帶有「後繁榮階段的典型傲慢」,又特別容易被西方文化「蠱惑」。

經濟掛帥、不談其他的中國模式

袁莉認為,這些中國菁英能完整掌握外界資訊,卻對反送中持反對態度,可以看出構成這群人思維的不只是官方宣傳機器。從他們看待香港的方式,更能藉此進一步探究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國家—他們對於以個人權益為代價換取經濟成長的「中國模式」深信不疑。

「40年來,中國只談經濟、不談其他。」袁莉說,北京一位科技業主管趙劍飛(音譯)日前在微信朋友圈這麼寫道:「所以一切思考基本都奠基於人是經濟動物的假設上。」對香港抗爭的懷疑態度表明,以經濟利益評斷一切事物的視角已深植中國人心,這種思考邏輯會認為「自由不能當飯吃」,港人上街追求權利、反抗政府的劇碼,在中國上演只會導致一片混亂,讓中國回到過去貧窮、飢餓的年代。

2019年7月1日,香港再度爆發反《逃犯條例》修訂、反送中大規模示威,示威者晚間衝進立法會(AP)
2019年7月1日,香港再度爆發反《逃犯條例》修訂、反送中大規模示威,示威者晚間衝進立法會(AP)

香港不再那麼「香」

袁莉回顧,香港過去代表無數中國人神往的繁華、昌盛,中國歌手艾敬更直接唱出眾人心聲:「香港、香港,怎麼那麼香?」但隨著中國經濟起飛,這顆東方之珠在中國人心裡也逐漸蒙塵。許多中國人驚訝地發現,「香港人不像他們過去在港片中看起來那麼光鮮亮麗,」過去中國民眾學唱粵語歌,如今眾多香港藝人為了「北上」學起普通話,香港的摩天大樓相較上海與深圳相形見絀,港人要用名列前茅的長工時才能換取棲身的鴿子籠。

加上港中對立的情形近年來越趨嚴重,更多人開始相信,香港是仰賴中國的力量才享有今日的繁榮,港人原有的自由權利對「富起來」的中國人來說也不具吸引力。袁莉指出,對許多中國人而言,香港已經成為不安定的來源,在「反送中」運動之中,「他們看見的並非一群人為權利抗爭,他們看到的是一群忘恩負義的動亂分子與分離主義者。」

「我想得到香港最美好的部分,但我不會摻和那些毫無意義的本地事務,」張小姐說:「如果你的投資沒有回報,那一切還有什麼意義呢?」過往的政治理論認為,隨著中國經濟成長,與日俱增的中產階級將向政府要求更多個人權利,迫使共產黨放鬆對社會的嚴密控制,長遠下去甚至會實現民主化。但袁莉表示,中國菁英對香港示威的態度,令人不禁對這樣的預測存疑。不過,她也提及趙劍飛寫道,中國模式的假設在未來只會越來越不成立,「是時候醒悟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鍾巧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