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並未在當天結束,7月6日,維吾爾族女子馬力古·買買提嚮往常一樣到小區超市買東西。一位維吾爾族青年同父母一起走在她旁邊大概兩公尺處。剎那間,幾個身著綠色制服的漢族警察從背後衝上來,用黑色袋子套在青年頭上,把他壓上警車,呼嘯而去。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鐘,沒有話語交流,沒有出示證件,只留下驚恐的父母和路人。待警車完全開走後,男子的母親才攤倒在地。
馬力古說,之後的幾天裏,警察在烏魯木齊「瘋狂抓人,凡是維吾爾族的年輕人一律被帶到警署審問」。她說市區布滿關卡和警察,斷網停電,每天出門人心惶惶,「彷彿生活在戰爭年代」。
遠走他鄉
中共將七五事件定義為境內外勢力精心策劃的「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將矛頭指向總部位於德國慕尼黑的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認為該組織的領導人熱比婭·卡德爾策劃了騷亂,而她當時遠在美國華盛頓。不過學者通過訪問當地人,發現敘述截然不同。
專長研究新疆歷史的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歷史學教授米華健(James Millward)對BBC中文說,當時警察在執法時用暴力驅散示威人群而引發不滿,導致暴力襲擊。他還說,從韶關事件到七五只有不到10天時間,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動員新疆各地的維吾爾族人來到烏魯木齊。
對於出生在世俗化維吾爾家庭、父母均是黨員幹部的艾爾肯來說,七五前他努力成為體制內的「好學生」,經過「民考漢」政策(少數民族參加漢族高考)進入內地大學讀新聞系。然而七五事件徹底轉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艾爾肯的一位學弟在七五後消失,他的單身母親至今沒有找到兒子下落。而對於七五事件的報道,艾爾肯曾經敬佩的央視知名記者在「毫無實地考察證據的情況下,自願成為黨的喉舌」,令他失望至極,從此不再夢想在中國從事新聞事業。即使有大學輔導員的鼓勵,艾爾肯也決定不再入黨,覺得入黨是一種「恥辱」,甚至是「犯罪」。
他說,「因為我經歷了七五,如果我還入黨,對自己的家鄉人民洗腦,站在攝像機面前讚揚你們的所作所為,我沒辦法接受。」他後來申請到美國的學校讀書,從此遠赴他鄉。
為了逃離恐懼不安的生活,七五過後,馬力古開始為孩子辦理護照,並申請入讀海外學校。接下來的幾年裏,她的三個孩子陸續遠赴美國讀書,她隨之陪讀,後來取得公民身份。而她的丈夫和許多親戚至今還留在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