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意凡觀點:塞尚的破繭之路

2019-07-06 05:50

? 人氣

塞尚,《採石場》,1900年,藏於德國弗柯望博物館。

塞尚,《採石場》,1900年,藏於德國弗柯望博物館。

上一篇《求索洪荒之力的行者塞尚》講到,塞尚由三十三歲開始,好幾年與印象派畫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肩並肩創作,很快就畫風大轉,如璞玉被打磨般現出光澤。兩人一起創作,開啟塞尚邁向大師之路,成為藝術史上極有意思的一段故事。但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兩人中只有一人在這段創作之後破繭而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畢沙羅年長塞尚九歲。受教於偉大畫家柯洛(Camille Corot),思想卻比老師前進。他與莫內(Claude Monet)等人同時間到戶外作畫,為了捕捉「真實」 - 也就是大自然呈現給他們的樣貌,他們實驗新的繪畫技巧與用色方式,共同創立印象派畫派。當1872年塞尚開始每天去巴黎北邊的蓬圖瓦茲拜訪畢沙羅時,後者已經創作傑出的畫作,比如今天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的鎮館之寶《蓬圖瓦茲的偏僻人家》。這些畫表現的大自然,尤以對色彩的掌握為精彩。

畢沙羅,《蓬圖瓦茲的偏僻人家》,1867年,收藏於古根漢美術館。
畢沙羅,《蓬圖瓦茲的偏僻人家》,1867年,收藏於古根漢美術館。

為了重現初始印象,這些印象派畫家們在找尋新的技法與色彩時,其核心關注在觀看能力的突破。最終,這種觀看突破了由社會習得的「美感」制約,藝術家透過自己,感知到了大自然的多變。塞尚隨著畢沙羅一起創作所獲得的主要能力,應該就是在試圖用畢沙羅的眼睛看景物,破除自己原本的迷障後,更高層次的觀看。這次能力提升對塞尚造成的變化之劇烈,只要比較塞尚於1872年之前、與之後的畫,便可理解。

然而,塞尚並不只是停在那裡。事實上,與畢沙羅一起創作發生的改變,只是他創作生涯的一個階段。在1872年以後過了十幾年,他的畫出現再一次突破;接著,在他1906年過世前兩、三年,又是一個突破。這時他的畫作仿佛被解放了,更舒展了。在人生最後這段時期,塞尚寫給畫商Ambroise Vollard的信中,他說「我執著地工作著,隱約可以見到應許之地了。…」

塞尚晚期作品《洗浴者們》,1904年,私人收藏。
塞尚晚期作品《洗浴者們》,1904年,私人收藏。

塞尚與畢沙羅一同創作後,繪畫仍持續進展是因為,事物給他的感受,與同時期其他印象派畫家非常不同。事實上,在一同創作的中後期,塞尚的畫便出現與畢沙羅相異的構圖思考與技法,透露出他挖掘自己感受的一種嘗試(如下圖比較)。這感受顯然更深沈、更多層次、更難解又捉摸不定。塞尚只能勉強說他想呈現大自然在多變性的同時所具有的永恆性,說他想捕捉「大自然的精神」。但在1879年寫給自己的童年知己左拉(Emile Zola)的信中,他坦承「大自然對我來說真是複雜,我感受得到它,卻表達不出來。」

兩幅同為蓬圖瓦茲山丘的畫,左為塞尚(1879年),右為畢沙羅(1867年),皆藏於大都會博物館。
兩幅同為蓬圖瓦茲山丘的畫,左為塞尚(1879年),右為畢沙羅(1867年),皆藏於大都會博物館。

因此,塞尚的創作歷程就是一層層理清自己認知到的自然。畢沙羅的眼睛將第一層迷障去掉。塞尚因為極強的學習能力,短時間就學到了前者印象派的觀看方法。但那之後,該怎麼理清所有人都沒看到的下一層、剝去、看到再下層,如此繼續,直到碰觸自己感受的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意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