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意凡觀點:莫內─喚醒隱密記憶

2019-10-19 05:50

? 人氣

莫內的《魯昂大教堂(Rouen Cathedral Façade and Tour d'Albane)》,1894年,藏於波士頓美術館(圖/作者林意凡提供)

莫內的《魯昂大教堂(Rouen Cathedral Façade and Tour d'Albane)》,1894年,藏於波士頓美術館(圖/作者林意凡提供)

十九世紀法國的印象派畫家中若少了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對後世的影響可能不會如此深遠。當馬奈以古典訓練畫出戶外人物自然姿態並獲得尊敬時,透過景物畫作,真正清晰表明這群藝術家追求的莫內,才是將何為「印象派」精準又強烈地傳達給大眾的關鍵人物。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甚至自認並非印象派畫家的塞尚都說,同時代的藝術家他只欣賞莫內與雷諾瓦(可沒提他的最好朋友畢沙羅!)。塞尚對朋友說,「莫內是那些印象派畫家中最強的,他深具才華,看一眼就能畫出最正確的比例。他可以看到什麼就畫出什麼,像魯本斯一樣。」

印象派的理念,是要儘量客觀地描繪大自然,包括自然中的人物與景像。這裡「客觀」定義只在人眼所見的層次,但僅對人眼而言,大自然也已充滿無窮可能。這未被挖掘的寶藏,因人們隨交通建設開始假期遊玩的習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這新的生活型態,於十九世紀中在法國出現後,也漸漸廣及全球城市化的各地。

新的生活型態向人們對自身與世界的認知注入一種新成分。這樣的成分,與生活中其他雜亂印象混合,成為一種混沌不明的整體生命認知。一個偉大藝術家提供人們的一項極具價值之事物,便是釐清與表現這模糊認知整體中個別或數個層次,以使人們對自己的處境產生認識,並在以後的經歷中,能有一種更立體的認識。

而一些具備企圖心的藝術家,本能地會選擇鑽研與表現由新成分造就的層次。這是因為還沒有人表達過,人們在經典作品中還找不到這些層次;而就算大眾對新藝術家表示不屑,那些渴望更鮮明地經驗人生的靈魂,終究會越過偏見,辨認出是誰掌握到那捉摸不定的、關於人類當下處境的層次。

然而,不只對於一般人們,連對多數藝術家們,要理清並表現這些尚為模糊的認知內涵都很困難。多數進行嘗試的人,只是發明一些意義不明的新名詞,或只淺層地、具偏差的描繪新層次。當時這些年輕的「印象派」藝術家們所面臨的挑戰極為艱鉅,便是如此。

因此,儘管「走到戶外作畫」並非「印象派」藝術家們的創見:一直以來,藝術家們都知道向大自然學習的重要,而一些思想前衛的藝術家也已先於印象派畫家提倡到戶外作畫,比如馬內的老師 - 學院派大師Thomas Couture,或者莫內年少時在海邊認識並與之學習的畫家Eugene Boudin與Barthold Jongkind。然而,卻是印象派藝術家們才真正精準地表現出戶外景緻,而尤以莫內掌握到的無窮變換性最驚人。

Eugin Boudin的《特魯維爾海邊(La plage de Trouville)》, 1864年, 藏於華盛頓的國家藝廊
Eugin Boudin的《特魯維爾海邊(La plage de Trouville)》, 1864年, 藏於華盛頓的國家藝廊(圖/作者林意凡提供)

莫內掌握到的那些不可思義之瞬間景緻,不受到人常有的主觀限制,獨特又極度真實。而如果時候對了,它們會喚醒觀者那仿佛壓在意象雜物下一小片羽毛般隱密的記憶片段。這些記憶,是人在大自然中感知所產生的真實感受。但或許因為彼時為俗事煩擾,感受又沒用處,便不強烈,也遺忘在腦海深處了。當這感受被重新喚起時卻不一樣。「喚起記憶」這項動作顯然要求人們專注。這時候,人們依附莫內作品給予的提示,再一次並且是紮實地經歷了過去發生的事件,而見到自己深藏的感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意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