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企業抱持以當下損失 換取長期利益心態
在雙方貿易激增後,商業考量開始主導美中關係。中國目前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商務部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中美貨物貿易在1979年後成長了252倍,去年達到6,335億美元。美方貿易代表認定的數字更高,為6,598億美元。
如今的中國,已無可避免地成為波音、蘋果、福特等許多美國最大公司的主要銷售推力。股東的壓力,讓這些情勢看漲的美國公司不願意做出任何可能危及中國業務的事情。
這種對北京的恐懼在2010年代初期達到極點。當時數十家美國公司明知中國公然進行駭客攻擊並竊取商業機密,卻仍不願在WTO上提出指控。它們認為公開這些事件可能會觸怒北京當局,讓公司陷入嚴重資金風險。至於中國政府則否認涉及任何不法行為。
今年4月,美國貿易代表署前談判代表溫蒂•柯特勒(Wendy Cutler)對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表示:「回想起來,當時應該採取更積極的行動。我們之前似乎沒有真正看清楚大局。」
中國政府用自己的市場規模,讓美國公司有所幻想。美國最敏銳的中國研究者之一,已故的漢學家白魯恂(Lucian Pye)在1982年的名著《中國的談判風格》(Chinese Negotiating Style)中就指出,美國商人「比較不在意當下,而是著眼於中國的未來商機。只要他們還想在中國的美好未來中分一杯羹,就會願意一直用當下的損失換取往後的更大利益」。
當然,對許多關鍵的美國公司而言,中國市場未來仍會繼續有利可圖。但中國的貿易作風,也已經讓它們逐漸轉向支持川普的強硬立場。在路透社的2月份調查中,總部位於北京的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主席夏尊恩(Tim Stratford)就表示,「雖然人們不喜歡關稅……但仍認為這招可能促使兩國做出一些非常認真的貿易協商」。
至於川普政府,這時則直言,美國企業需要承受一些短期損失,藉此獲得長期利益。
拉里‧庫德洛(Larry Kudlow)在5月對《週日福斯新聞》(Fox News Sunday)表示,「長年以來,我們一直承受不公平的貿易。因此我認為,為了開放市場,並改善美國的貿易與出口,我們值得承受一些微小的經濟傷害。」
反諷的是,這個理由與白魯恂的思維極為相似。只不過美國企業這次必須停止被動接受中國的貿易規則,改為相信關稅可以幫忙撬開中國市場。
中國盟友觀望中 貿易戰陷入僵局
越演越烈的貿易戰,讓美中關係急遽惡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積極封鎖中國電信巨頭華為。美國認為具有5G技術優勢的華為,將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雖然華為名義上是民間企業,但中國的網路安全法規可能會迫使它提供任何資料給中共。川普政府在今年5月發布一項針對華為的行政命令,禁止美國科技公司與「外國敵人」(foreign adversaries)做生意。這讓華為無法與美國半導體公司與谷歌、安卓繼續合作,陷入嚴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