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在美國德州的工廠,傳出非法排放污染被抓包,可能面臨台幣50億元的罰款;坦白說,罰款事小、形象破產事大,而且不僅台塑形象更形低落,連帶整個產業都受影響。
根據外媒報導,台塑德州廠遭當地居民與環保團體指控「排放塑膠顆粒」,對當地水資源與漁業造成嚴重污染。德州南區聯邦地區法院日前認定,台塑排放塑膠顆粒的行爲確實嚴重違反聯邦《淨水法》,法官更直批台塑根本是當地水資源的污染慣犯。未來台塑可能面臨高達1.6億美元(約合新台幣50億)的罰款。對外媒的報導,台塑則回應指此說法僅為法官意見書,並非最終判決,該案目前法院審理中,不便發表評論。
就目前的訊息來看,美國司法單位算是認定台塑有違法排放造成污染,這是事實部份的認定,甚至法官還批台塑為「污染慣犯」,這是相當嚴厲的指責。罰款部份則除了尚未最後定案的50億元罰款外,是否會有其它民事賠償尚待觀察。
外界多把焦點放在罰款50億上,相對其它影響,其實罰款應該是最單純又損害小的部份,對每年營收超過2千億元、獲利有5百億元左右的台塑,或甚至看台塑集團的所謂「台塑四寶」,一年營收可到1.7兆元、獲利超過2千億元的實力相較,50億元的罰款可輕鬆消化,完全不影響台塑的實力。
但對台塑集團與整體產業形象的打擊,卻已不是區區數十億元可計衡量了。
傳統上石化產業被歸類為高污染產業,台灣也有一定程度深厚的反石化傳統,從早期的反鹿港杜邦、台中港反拜耳案,都是地方草根力量結合學生、專家學者加上政黨,一起讓這幾個當年被執政的國民黨列為重大外資投資案,最後只能主動撤資、移往其它國家。之後從李登輝到扁政府時期的台南七股七輕投資案,號稱八輕的國光石化案,這兩個堪與六輕匹敵的大型石化投資案,同樣因環保團體、地方民意等都反對,而在馬政府執政時撤案。即使更早就蓋好的中油五輕(高雄後勁),也在2015年的「遷廠大限」時劃下句點。
只有台塑的六輕,當初因台塑一度有意赴大陸投資「海滄計劃」,政府可說用盡手段、威脅利誘的留下台塑,促成六輕計劃;當時,台塑也大手筆投資環保設備,希望洗刷石化產業的「高污染」污名。相較過去的工廠,進步當然有,但還是不夠,不論當地民眾反應、公衛學者的調研都顯示,民眾健康與污染的陰霾仍在。
而近年台塑在國外投資出的事端,也進一步加深對台塑的不信任感;台塑在越南投資的河靜鋼鐵廠在2016年4月排放汙水,造成中部4省海洋環境嚴重汙染,遭裁罰5億美元;今年6月,已有國內民間團體替7875位越南受害的民眾,跨海來台控告台塑,要求賠償1.4億餘元。
這次台塑德州廠污染案,算是為台塑的「污染史」再添一筆,而更讓外界感到匪夷所思的是:「竟然在美國」。大部份跨國企業在法令與執法不嚴的開發中國家生產時,可能對環保、人權(如用到童工)等問題較不重視,但少有企業敢在歐美先進國家違法,因為歐美國家的法令制度完備、稽查較嚴不放水、一旦被查到懲罰嚴厲。
台塑在美國也能出這種違法排放污染的事端,不僅是丟臉到國外去的問題而已,而是外界對台塑與石化產業的印象更差、信任度更低,未來恐怕更是步步荊棘。台塑一直怨六輕後續投資一直受阻,或許台塑更該先反躬自省:何以致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