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1=0.375
我們看到上面「回報率」的計算中並沒有牽涉到轉換估值$5M,換句話說不管是轉換估值是$5M還是$50M,投資人都「似乎」會賺到37.5%。
這裡就是可轉債最大的陷阱:它比較容易吸引到對於風險資本投資體系不熟悉的投資人(許多天使都屬於這類),以高的轉換估值進行投資。當新創無法在快速成長,就無法以夠高的pre-money估值募得優先股募資輪,因而造成很多後遺症,輕則創業家和天使們一起跳水,被稀釋得亂七八糟,重則沒有正牌風險資本家願意進行優先股投資,公司資金斷鏈而倒閉。
要注意,如果是單純借貸募資就不會有這個影響,因為沒有「轉換估值」和「折扣」,只有單純的本金加計利息,公司股權結構不受影響,下一輪優先股投資人很清楚自己會拿到啥,沒有任何模糊的地方。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實作上可轉換債是如何在下一輪優先股募資輪一起轉換成優先股的。我們假設有一間新創創始時股權分配如下:
然後兩位創辦人在接下來的日子中先後透過兩種不同條件的可轉債跟親朋好友還有天使籌資:
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其實籌資還算順利,在過去一年半中總共募到了$350k,都是可轉債,而且「估值」好像來到$3M,兩個人都很高興,投資者們也為了自己可以「鎖住」20%或25%外加利息之類的「獲利」而感到很開心——總是大家都很開心。
接著兩位創辦人吸引到不少使用者使用他們(暫時)的免費服務,成功吸引到風險資本家願意以$5M pre-money的估值投資$1M現金,風險資本家目標是以優先股形式取得16.7%股權,這裡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假設這個風險資本家是菜鳥,忘了要求創辦人先增設15%的選擇權池。
如果這一輪優先股投資發生,各方投資人的股權會變化成如何呢?
由於新一輪的Pre-money估值比之前可轉債投資人的轉換估值$1M和$3M都高,因此所有的可轉債投資人所持有的債權都會轉換成優先股,轉換方式如下:
上表乍看之下很複雜,實際上很簡單。首先計算轉換之前的普通股總股數,也就是兩位創辦人所持總股數為200,000股。接著我們計算加計利息後,在2016年8月1日新一輪優先股募資發生時,各投資人的投資現值(Current Value)為多少。
接著是計算最重要的數字:轉換價格(Conversion Price)。
Angel 1和Angel 2投資的條款是$1M轉換估值然後折扣20%,雖然很容易混淆,但在金融術語上約定俗成20%折扣對應到是Discount Rate 80%——事實上可轉債合約上一般都是註明Discount Rate = 80%,而不會註明打折20%。因此這批可轉債的轉換價格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