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以人為本的藝術,國家兩廳院今(11)日舉辦藝術共融工作坊,邀集國內場館、文化中心代表,討論包含無障礙設施等共融措施。兩廳院顧問易君珊指出,身心障礙者過去是長期被隔離的,如視障者參加的導覽是另外開的場次,不是跟一般人一起,但如美國無障礙服務的文宣,不會被另外放在其他地方,也不會特別標誌是做愛心,「它是融入在大環境裡,不會被特別標誌出來。」
國家兩廳院力推「共融」理念,期盼打造對所有人開放的藝文場館,日前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開發的「雅婷逐字稿」合作,協助場館無障礙服務,今日更舉辦藝術共融工作坊,邀集國內各藝文場館、文化中心經營團隊,以及地方文化局處等單位代表,討論文化平權、無障礙場館空間。
兩廳院總監劉怡汝座談時表示,劇場是體現人類最美好面向的地方,因此文化平權不該不被討論,過去6個月來,兩廳院不斷在思考平權這件事,今天的工作坊不是成果分享,只是開端,想一起來討論還有什麼是應該做、可以做。
劉怡汝:兩廳院不是只服務文化菁英,希望讓共融成日常
劉怡汝並舉例,兩廳院2015年時,進行內部整修,新增、增加各表演廳的輪椅席次,增設無障礙電梯、無障礙坡道、自動門、網站節目單語音播放,原本也有提供聽障感應線圈、開放導盲犬、視障接送與領位等措施。
劉怡汝強調,兩廳院不是只服務文化菁英的場館,目標是不同的人能一起做相同的事,這才是推動平權的意義,是人人的劇場,也是人人相聚的地方,也希望讓共融成為日常,以後不用再開工作坊,因為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
兩廳院顧問易君珊於講座時,首先詢問台下,「有多少人有戴眼鏡?」、「當你沒錢買眼鏡或隱形眼鏡時,還有辦法來看表演嗎?」 她指出,今天是因為有經濟條件可以幫助,否則有近視的人都會是視障者,而其實眼鏡跟隱形眼鏡,都是一種輔具,但已經融入日常,也成為一種時尚,所以不會被認為是不正常的。
易君珊談到,電腦的前身打字機,一開始是19世紀時為了輔助視障人士的發明;簡訊的發明,則是因為聾人要方便溝通;有時候身心障礙者提出需要輔具時,會有人覺得很麻煩,或要多花錢、心力,但打字機、簡訊或眼鏡,都已不會被認為是輔具;她認為,所謂文化平權,就是時代進步的特徵。
易君珊:手語導覽叫「關愛系列」,就是種隔離
易君珊並談到,許多身心障礙者常遇到的情況,就是看表演的位置,都在第一排或最後一排。但她指出,共融是所有人都在一塊,必須先認清的是,身心障礙者過去是長期被隔離的,如展覽的文字,為了藝術設計而不容易閱讀;或視障者參加的導覽,是另外開場次,不是和一般人一起;有的場館,會把手語導覽叫做「關愛系列」,但英語導覽就叫英語導覽、日語導覽就叫日語導覽,給不懂中文的法國人的導覽,也不會叫「關愛法國人導覽」。
易君珊強調,身心障礙專場與共融表演的分別,專場是父權觀念下的慈善模式,是要救濟可憐的身心障礙者;共融場則是去除隔離,講究多元的開放風氣;如在美國芝加哥的場館裡,無障礙服務的文宣都是放在最前面,不會被另外放在其他地方,也不會特別標誌是做愛心,「它是融入在大環境裡,不會被特別標誌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