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深耕5年期計畫去年開跑 教部:專任教師年輕化已有成效
以高教深耕為例,教部部方面同意,獲得高教深耕補助的大專校院,每年10億元的人事費獎補助,可以用在增聘年輕專任教師。根據教育部定義,45歲以下均可視為「年輕教師」,45歲以下學者在教學研究上的熱情比較高,也是教職生涯中,比較有生產力的時間。
王淑娟表示,高教深耕計畫係5年期計畫,去年開始實施後,各校已慢慢地增加新血,去年透過「高教深耕計畫」人事費補助,新聘年輕老師人數,大約是530人左右,在整體新聘專任教師人數670人中占了很大一部分,顯示專任教師年輕化已見初步成效,未來將逐年擴大成效。
王淑娟強調,「高教深耕計畫」每年提供10億元人事費補助額度,若用在增聘年輕教師,可以改善師資老化結構,「這是用外加的,用擴大分母的方式,讓老師年輕化」,另外,先前最被高教工會批評的「兼任教師」問題,王淑娟表示,教育部透過上述相關資源,引導學校將編制外的兼任教師,轉換為專任教師。
企業模式辦學 各校藉編制外人力節省成本
不過,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表示,台灣高等教育「老老師」的現象背後,其實是公私立大學,因應「少子化」生源減少,以企業經營「縮減人事成本」方式,遇缺不補,大量使用兼任人員或專案教師的結果,藉由大量編制外人力的使用,達到撙節人力成本、縮減員額、提高獲利目的,「現在公私立大學,刪減專任教師員額速度,比招生人數減少幅度還要快!」
林柏儀先前曾在總統府「年金改革委員會」表示,軍公教年金改革,必須考慮到教師延後退休,對於大學兼任教師工作權的影響,「這些長期擔任兼任教師或專案教師人員,幾年後才轉任正式教職,擔任兼任教師的年資,現行都不被採計為退休資格,未來若採取延後領取年金資格,非典聘雇的年資若不紀錄在內,衝擊會變大,政府應該要一併思考解決之道。」
高教工會:重點在於年輕學者沒工作
林柏儀強調,高教工會基本上不反對年長教師繼續任教,畢竟,國外大學也有知名教師教到90歲的案例,但現在高等教育職場最大的問題,在於年輕學者沒有工作機會。
林柏儀批評,公立大學過去20年在自負盈虧的治理架構下,研究生人數大幅增加,但教師人數成長幅度卻遠遠跟不上,導致「生師比」也在惡化當中,公私立大學的「經營」邏輯,都是以「用越少的人,賺更多錢」的企業模式,「但這種模式,拿來辦教育好嗎?」
「教育是非營利機構,目的是把教育辦好,假如年輕學者沒有機會進到高教體系,會有很多系統危機,尤其是,台灣高教長期的特色,是倚靠先進國家留學歸國學者,取得先進知識前緣,年輕學者的引進對台灣而言,比其他國家更重要,如果高等教育職場青黃不接現象持續,台灣大學學生恐將喪失接觸新的學術理論的機會。」
「流浪教師吃不到」高教工會:提升待遇無法解決高齡化
對於教育部、科技部端出「玉山學者」、「哥倫布學者」計畫,希望引進年輕學者,林柏儀認為,這對解決高教職場「青黃不接」問題,根本是開錯藥方,「玉山學者1年500萬元的薪資待遇,可以去聘5個助理教授,年輕學者不是沒有人想回台灣教書,事實上很多在國外拿到博士學位的年輕學者,回不了台灣,教育部該把機會撐出來,讓想回的的回得來。
林柏儀表示,台灣高等教育的資源分配,問題癥結點是出在「自肥」,學校高階教授、主管透過爭取計畫,讓自己薪資更多,教育部的「彈薪方案」,分給國立大學助理教授每月1萬元,雖然有近5000名年輕學者受惠,目前尚未取得專任職缺的流浪教師們,一樣享受不到。
林柏儀表示,「彈薪方案」但還是沒有處理專任教師缺額的問題,「提升待遇,不會讓教師平均年齡下降。」
林柏儀表示,面對高等教育「少子女化」現象,政府本來可以藉這個機會,比照中小學降低大學的生師比,改善教學品質契機,大學降低生師比以後,學生可以選到的課更多,學生、老師都受惠,「這個方案唯一的問題是,政府要多花錢,政府其實手上有資源,然而,教育部寧可幫玉山學者加薪,也不願增聘更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