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力量立委高潞.以用.巴魕剌等人,29日召開「蘇花改如期通車,漢本遺址共構雙贏」公聽會,針對Blehun漢本遺址及蘇花公路改善工程橋樑結構共構設計的可行性進行討論,許多學者及民團呼籲優先考慮保存文化遺址,才能創造永恆的經濟價值和社會連結。
Blehun漢本遺址位於宜蘭縣南澳鄉,於蘇花公路改善工程(下簡稱蘇花改)在2012年進行谷風隧道南口邊坡開挖時意外發現,該遺址於7月1日獲文資審議指定為台灣第8處國定遺址。
然而,Blehun漢本遺址在蘇花改「谷風隧道南口」及「漢本高架橋」路線上,與數處橋墩、隧道附屬設施基地範圍重疊,例如P3N橋墩位置下方,就發現相當完整的聚落遺跡。鑑於考古學者及民團有「暫緩以搶救遺址」的呼聲,加上文化部表態「滿足考古發現和最少破壞為優先價值」,目前蘇花改呈現兩難狀態。
學者提繞道設計取代共構設計
建築師提斜張橋設計
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郭肇立說,文化遺址是經濟發展最有利的因素,它能帶動觀光進而增加外匯存底,郭表示,希望以繞道設計代替共構設計;建築師林志成則認為,設計以鋼纜拉起橋面的斜張橋,就可以拿掉可能損害遺址的橋柱,他認為多花點錢、多花點時間就可以保存重要的文化資產。
「這是發生在我們家的事,應該讓我們知道。」南澳青年聯盟的石玉鳳說,遺址越看越覺得和泰雅族有緊密的連結,即使部落迫切需要公路作為便道,但她無法忽視遺址的重要性,她呼籲政府「路是有替代方案的,轉個彎就好了」。中研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邱斯嘉表示,「有別的方法可以解決路,但是遺址被破壞就無法恢復。」她認為不該再以漢人本位的角度去看待考古遺址,唯有正視這段歷史,這塊土地的人才會有所連結。
對此,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副局長張仁吉回應,以後不管是工程的擾動行為,或是未來遺址的展示方式,都會交由審議委員會經過專業討論及評估,才會做後續處理,張仁吉表示,文化部一直有和交通部做詳細會商。
交通部路政司專門委員蔡書彬坦言,當初規劃不曉得有漢本遺址,如果一開始知道範圍這麼大,路線規劃也不會是如此。但由於工程頭尾已經接近完成且有限制條件,學者提出的橋面設計,有些比較麻煩,還必須檢視路段形狀,要經過縝密的探勘、測量才能知道是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