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社會局長許立民2日出席中正區老人日照中心開幕式,北市1區1家日照中心的目標也達標。但這一路走過並不容易,更與華人社會老人家不願意被「丟」到安養中心、家屬愧疚著不願如此做的心態相衝突,此外,站在政府的角度,安養空間難尋、老人社福經費持續膨脹等問題,都讓社會局長許立民必須跟著趨勢調整腳步。
與市長柯文哲同為醫師的許立民,除了剛上任時曾讓柯文哲對他公開變臉一次外,其他時候,柯文哲對他的好評都是壓倒性的,柯許2人除了在性格上的合拍外,或許更多的是許對柯文哲這位老師兼長官的思考邏輯瞭如指掌,而柯也廣納許的建言,因此,透過許立民對社福的想法,可以完整透視柯市府老人社會福利政策背後的想法。
老人長照政策的完善是當前社會的長期趨勢,北市府配合中央「長照10年」政策,目前已透過公辦民營、方案委託等方式開辦老人日間照護中心17家、24小時老人安養中心110家,2020年將再增加15家日照中心,來到32家,要達成收托1200位65歲以上老人家的目標。
老人有被拋棄情緒 家人有拋棄愧疚感...老人照護調整成日照式、社區式
台北市能走到今日百家的老人機構,並不容易。
「台灣的老人是不喜歡去養老院的。」許立民說得簡潔,直指華人安養問題遇到的普遍阻力。許立民不諱言,老人家到安養院,給了許多家庭老人被拋棄的不好情緒,以及家人拋棄老人家的愧疚感,因此,為了消除這樣的疑慮,現代的老人照護必須調整為晚上可以回家的「日照式」,以及離家不遠的「社區式」照護。
許立民進一步解釋,可以回家的「日照式照護」,幫助自認遺棄長輩的家屬解套愧疚心態,而「社區式照護」使得照護有類家庭功能。不過,談到老人養護最困難的地方,許立民說「最難的是場地」。許立民解釋,台北市的閒置空間難尋,近年想要從閒置的校舍下手,但老人養護中心在交通、動線上都有服務老人的特殊需求,也遇到許多困難,因此,在未來4年將有10處的公宅會附隨老人照護中心,解決地點難尋的問題。
目標要「活得久、病得晚」
隨著台灣的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扶老比也高,老化與生病又是人的一生很難避免甚至必經的過程,身為首都管理老人福利的掌印者,許立民有這樣的想法,他認為,「78歲生病與83歲生病,對一個人與家庭來說很不一樣」,以社會福利著名的北歐老人們,從臥床到逝世時間平均為2周,但台灣卻高達7年,7年間是老人家與家屬的痛苦時期,因此,有效「減緩老化」與「延後生病」是社會局在老人福利上配置資源的主要目標,簡言之,要「活得久、病得晚」。
砍敬老津貼引反彈 許立民:照顧中心才能長久
不過,隨著老齡人口持續增加,用在老一輩身上的社會福利經費就有支出越來越高的問題。許立民指出,北市1年用在老人福利的經費約為49億元,因此,北市府砍掉每年的重陽老人敬老津貼,就可以年省7億元,伴隨的壓力來自市議員、地方意見領袖等,而北市府政策宣布實施後近1年,直到昨天,都還可見公開反彈的聲音,許立民這樣回應反彈:「發津貼最容易,但照顧中心才能長久」。
許立民表示,每年重陽節,全國各地紛紛發放敬老津貼,每年的這一天總體花費國家45億的公帑,若以1家日照中心1億元簡單計算,就可以產出45家,過不了幾年,全台就可以「1鄉1日照中心」了,「大家要選擇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