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人尋味的是,作為第三勢力代表,不管是柯文哲或郭台銘,都有機會成為選民避開兩種負面情緒的折衷選擇。舉例來說,「討厭民進黨」的選民,本來會投給韓國瑜,但如果因為「討厭親中」,不想讓國民黨得逞,或者因為「討厭韓粉」,不想讓韓粉因為韓當選變得更囂張,就有可能轉向折衷選擇柯或郭。
反之,「討厭親中」或「討厭韓粉」的選民,本來會投給蔡英文,但如果還留有「討厭民進黨」的負面情緒,也可能不想讓民進黨得逞,轉向折衷選擇柯或郭。
此外,柯或郭的兩岸中間路線(不談九二共識,但主張兩岸一家親),也可能成為兩大黨之外的折衷選擇。隨著9月之後立法院即將針對「中共代理人」展開修法,以及兩岸或香港可能面對惡化情勢,統獨矛盾很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激化,一旦選民擔憂兩岸開戰、卻不想過度親中,或者選民擔憂台灣太親中、卻不想走向台獨,都有可能轉向折衷選擇柯或郭。
不過,相對於英韓各自擁有穩固組織的基本盤,柯或郭作為第三勢力代表,不管是基於選民迴避兩種負面情緒的折衷選項,或是基於選民對統獨趨吉避凶的折衷選項,都缺乏穩固的選民組織。更嚴重的是,柯即使擔任台北市長四年,至今仍然缺乏有效的競選決策體系,郭在國民黨初選的團隊混亂,更是有目共睹。一旦選戰開打,不管是柯或郭團隊,或是柯郭合作團隊,出錯機率明顯高於英韓兩大陣營,更有可能受困於競選過程,因為危機處理失當而喪失勝選機會。
*作者為立法委員,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