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甘醇茶香的背後,清代台灣烏龍茶二三事

2019-08-25 06:10

? 人氣

中國人種植茶葉的歷史相當悠久,茶葉也早已不是單純的飲品。(取自視覺中國)

中國人種植茶葉的歷史相當悠久,茶葉也早已不是單純的飲品。(取自視覺中國)

炎炎夏日,來一杯清涼的手搖飲料既消暑又爽口。據經濟部統計處今年6月發佈的報告,台灣飲料市場已連續14年正成長,在2018年商機高達962億新台幣,今年更有望突破千億。除了基本款紅茶、綠茶、烏龍茶之外,台灣之光珍珠奶茶更是風靡日本,與炊飯、沾麵、麻婆豆腐、蛋包飯相結合,成為新的日式料理。這不是台灣茶第一次這麼受到歡迎,早在19世紀清代的台灣烏龍茶,就曾俘獲美國人的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國人種植茶葉的歷史相當悠久,茶葉也早已不是單純的飲品,飲茶文化更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的茶葉於16世紀傳入葡萄牙,流行於葡萄牙王室與上流社會之間。17世紀葡萄牙公主凱薩琳(Catherine of Braganza)嫁給英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不僅把葡萄牙宮廷飲茶文化帶到英國,讓英國人從此難以忘懷這項飲品,更導致了中英兩國在近代歷史上的衝突。英國人除了用堅船利炮強行打開中國大門,也在台灣清代茶葉貿易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台閩茶種「同氣連枝」

位在中國華南茶區的福建,其茶葉與台灣最具有歷史淵源,而真正開啟台灣清代茶葉貿易的茶種,就是福建茶。連橫《台灣通史》記載,台灣大約於清嘉慶年間(1800年前後),由柯朝引進福建武夷茶來台,並將其種植在北部的XX魚坑(今新北市瑞芳區一帶),而武夷茶不僅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更是烏龍茶中的極品。

在台漢人移民從福建原鄉取回茶苗種植後,初期以島內自產自銷為主。1830年以後,開始有部分茶葉回銷至廈門與福州。在台灣開港前,清政府禁止台灣貨物直接輸往海外,且當時台灣茶葉多為未再加工精製的毛茶(粗茶),幾乎都輸往廈門福州進行加工後再轉銷,因此茶業發展仍未具規模。

咸豐八年(1858年)由於英法聯軍之役清廷戰敗,台灣被迫開港。首任英國駐台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抵達淡水領事館後,曾調查台灣的茶葉並評價:「該茶之味道甚佳,惟製茶及包裝方式過於粗陋是缺點,茶山離海港不遠,倘若熱心的生意人能親自到現場看看茶山,做適當安排,不難矯正。」這份台灣茶葉調查引起洋商們的注意。

烏龍茶推手:英商陶德

同治三年(1864年),英商陶德(John Dodd,又譯為杜德)因郇和的報告來台勘查,他在買辦李春生協助下,從福建安溪引進茶種。《台灣通史》記載:「迨同治元年,滬尾開口,外商漸至。時英人德克(陶德)來設德克洋行,販運阿片(鴉片)樟腦,深知茶葉有利。四年乃自安溪(福建)配至茶種,勸農分植,而貸其費。收成之時,悉為採買,運販海外。」四年後,陶德在台北艋舺建置精製茶廠後,台灣茶葉就不必再運往廈門、福州加工,也是外商在台建茶廠並長期經營茶葉的開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