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南亞種族屠殺與霸權冷戰博奕

2016-08-18 06:50

? 人氣

進入1970年代,美國雖然深陷越戰泥淖,仍持續在印巴兩邊下注。因為巴基斯坦有協助美國遏制蘇聯在阿富汗擴張的戰略地位,美援厚巴薄印,十分明顯。1970年10月,尼克森向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透露訪華意願,葉海亞汗旋即於11月向周恩來轉達此一信息。1971年7月,季辛吉在葉海亞汗的策劃下,以巴基斯坦為中轉通道,兩度密訪北京,開啟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歷史新頁。但巴斯教授認為,這頁輝煌外交史的背後,卻斑斕地染有印巴衝突的血跡,而尼克森與季辛吉的責任無可推卸。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70年11月,東巴基斯坦遭受波拉颶風肆虐,造成約五十萬人死傷。葉海亞汗總統指揮救災行動遲緩,間接導致東巴基斯坦(現孟加拉)人民聯盟領袖拉赫曼於12月大選獲得壓倒性勝利。東巴人口較多,且黃麻出口為巴基斯坦對外貿易主要營收來源。拉赫曼以東巴不願再受西巴政治岐視與經濟剝削為由,提出六點聲明要求全面執政。時任總理的西巴統治精英布托(伊斯蘭國家首位女總理班娜姬布托的父親) 拒絕交出政權。西巴精英為主的軍方對東巴向無好感,雖表面支持聯邦體制,私下卻鼓吹出兵東巴。葉海亞汗本為布托政敵,介入調停不成後拒絕召開國會,形同變相註銷了選舉結果。拉赫曼忍無可忍,宣布東巴獨立,正中躊躇滿志的軍方下懷。1971年3月,巴基斯坦陸軍進入東巴基斯坦首府達卡實施鎮壓,造成至少30萬人被巴基斯坦軍隊屠殺,開啟了為時九個月的孟加拉獨立戰爭,迫使1000萬名難民逃往印度邊境,給了印度以人道危機出兵干預的藉口。

時任美國駐達卡總領事亞契. 布拉德親眼目睹巴基斯坦軍隊在孟加拉的暴行,於1971年4月向美國國務院發出了著名的布拉德電報,痛陳美國政府對巴基斯坦用美援軍火犯下此等慘絕人寰的暴行袖手旁觀,形同道德破產(moral bankruptcy)。巴斯教授根據白宮解密的錄音檔指出,尼季二人私下評估南亞局勢對印度總是言語輕蔑,對受英國軍事教育,曾任陸軍總司令的葉海亞汗卻充滿好感。尼克森與季辛吉對孟加拉發生的種族屠殺完全知情,但為了成就中美外交的突破,兩人選擇忽略布拉德電報,甚至於布拉德試圖向新聞媒體爆料時將他召回調職。

從霸權博弈態勢來看,季辛吉敦促尼克森加強對巴基斯坦的言詞支持與實質援助,有其現實主義的深刻考量。向來秉持尼赫魯「不結盟主義」的印度在中印戰爭之後愈發向蘇聯傾斜。大量難民潮迫使於孟加拉及牛津受過教育的印度鐵娘子總理英迪拉・甘地(尼赫魯的女兒,前總理拉吉夫. 甘地的母親,與聖雄甘地無血緣)在權衡廣設難民營與進行軍事干預的成本與效益之後,決定開始秘密備戰。雖然她對印度擊潰巴基斯坦有相當信心,但必須要為北京與華府的強力干預買張蘇聯保單。1971年8月,印蘇友好合作條約的簽訂,向美國釋放了強烈信號:如果季辛吉希望確保1972五月的尼克森・布里玆涅夫的高峰會議能順利讓美國掙脫越戰泥淖,又不能忽略印度利用蘇聯武器在南亞次大陸的軍事衝突中與美方盟友交火 – 在季辛吉的兵推當中,如果印巴發生衝突而美國坐視不管,會讓世界質疑美國捍衛利益與維持秩序的能力與決心,而且可能導致剛剛轉向的北京重新評估中美蘇三角關係,甚至在極端情境下讓中東成為失控戰場,從而讓美國在二戰後繼承自大英帝國的霸業崩塌。這份恐懼,是促成尼克森於1972年2月訪華會晤毛澤東的近因,也是美國後來在南亞局勢上無法維持中立,進退失據的遠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