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在全球擁有超過20億用戶的Facebook,上周宣布將與27個「創始節點」各自出資1000萬美元,組建認許制聯盟區塊鏈,並發行加密貨幣Libra(天秤幣),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互聯網金融界與傳統金融界的各種質疑。
熟諳分布式帳本技術的幣鏈圈人士認為,Libra兼採各區塊鏈技術長處的「混搭」風格,其實與比特幣、以太坊(Ethereum)等公有區塊鏈十分不同。Libra的治理架構雖規定28個創始節點一人一票,看似「多中心化」,仍難掩Facebook憑藉其用戶流量與海量數據而成為」First among equals」(高於同儕)的「中心化」本質。
Libra的挑戰在政治
Facebook在Libra白皮書中揭櫫其成為全球貨幣與金融基礎建設的願景,調子確實不低。與沒有主權國家背書的比特幣(Bitcoin)不同,Libra將與一籃子主流法定貨幣與短期政府公債等低風險儲備資產掛鉤,這種被稱作「穩定幣」(stablecoin)的加密貨幣,目前主要被各種數位資產交易所當作交易與拆借的籌碼,尚未成為大眾廣為接受的支付及授信工具,並面臨全球反洗錢法規的嚴格檢驗。騰訊創始人與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也對Libra直言:「技術很成熟,就看監管是否開放。」
就在Facebook宣布Libra之後,美國參、眾兩院就準備召開聽證會了解,歐盟表達高度疑慮,而俄國政府甚至決定查禁。在歐美政府紛紛指控互聯網巨頭壟斷的政治氣候下,擁有海量數據、但用戶隱私保護紀錄不佳,還有在民主國家選舉淪為「假新聞」心戰武器之虞的Facebook,其實已經成為美國國內黨爭與歐盟博弈的焦點之一。
在互聯網發展的前區塊鏈階段,互聯網巨頭利用「協定」與「應用」,通過價值高度不對稱而建立起的市場地位,是一種巨大的財富、權力與競爭優勢的「中心化」(centralization)過程。Facebook尋求持續擴大其壟斷性商業利益,顯然不是以議會民主憲政的邏輯在營運。
以歐盟為首,各類針對Facebook、谷歌等互聯網企業的裁罰以及隱私保護的立法,正是在反壟斷大氣候下的具體作為。由開源社群、消費者保護主義分子、對跨國企業疑懼的政客所推動的一場整改全球互聯網產業的運動, 是一種關於「權利」、「義務」與「責任」的「再平衡」(rebalancing)。因此,Libra未來的發展限制,在政治不在技術。如何通過適當的應用場景營造出有利的輿論環境,就是主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