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爾明庫稱,若真不幸發生意外,極地海水能在援助趕抵前,先當冷卻劑使用。國際環保非政府組織「貝羅納基金會」2011年報告就提出論點,海嘯的巨浪可能把海上核電廠沖上海岸,造成「後果不堪設想的核災」。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則說,海上核電廠的船塢能減緩海浪危害,如果不幸被推上岸,反應爐的「緊急應變系統能在無電力24小時內進行冷卻」。
授權技術才是大問題 專家:賣給不安全國家做啥?
「我們密切研究日本福島經驗,像是反應爐受到海嘯侵襲,或是被沖上岸的情況」,俄羅斯海上核電廠計畫副主任艾利克塞彥科(Dmitry Alekseyenko)表示,「根據我們的測試,規模9大地震引起的海嘯,也不會破壞停在基地中的海上核電廠」。貝羅納基金會公關主任奇雷拉(Anna Kireeva)說,基金會密切關注羅蒙諾索夫院士號的發展,俄羅斯有能力運作海上核電廠,計畫授權技術才引起較大爭議。
奇雷拉告訴《衛報》:「我們真正關切的是為何他們(俄羅斯)要建造海上核電廠,而他們想把這個設施賣給像是蘇丹一樣的國家......我很在意這類核能技術會被放射安全性不高的國家使用,俄羅斯本身的安全規範和標準就不高。這些國家會如何使用核燃料?當發生意外時,他們會如何緊急應變?」此外,海上核電廠也有是否符合經濟效益的疑慮。
尚無投資人出錢 俄羅斯不公布實際造價
目前尚無潛在的投資客出錢,部分認為此計畫相當草率。尼爾森稱海上核電廠計畫如同「公關方案」,不僅沒有訂單,也還沒準備好在北極地區用核能取代液態天然氣,「若這是提供西伯利亞北海岸電力很好的辦法,我們接著就會看到很多的建設計畫......但我想這只會是僅此一次的計畫」。艾利克塞彥科則稱,海上核電廠對俄羅斯造船技術,以及國家原子能公司而言是個「里程碑」。
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拒絕透露羅蒙諾索夫院士號的實際造價,1名接觸此計畫的官員2016年曾透露,海上核電廠的基地造價約215億盧布(約新台幣106億元),外加必要設施的造價約70億盧布(約新台幣34億元),隨著完工期不斷延後,羅蒙諾索夫院士號的造價也不斷增加,而該船是以俄羅斯科學家、化學反應質量守恆定律發現者羅蒙諾索夫(Mikhail Lomonosov)姓氏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