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中場休息、暫時觀望是對的:現在股票實在太貴了,全世界都一樣!

2019-08-30 10:14

? 人氣

首先我們來談談量化寬鬆政策。隨著利率走低,許多投資人轉戰股市。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的數年,也有不少投資人選擇避險基金紓困,但是避險基金的績效卻讓人失望。低報酬、高費用,導致許多投資人退出避險基金。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因此,股票成為許多投資人的唯一選擇,大筆資金投入股市,因而造成股價波動。有些人可能認為─有部分是對的─在目前的情況下(也就是說,利率走低),當你要決定當下的股票價值時,運用過去的股票價值作為對照,不必然是有效的。

不過,如果利率水準正常(最終將回歸正常水準),投資人也重新投入債券市場,終有一日股票會顯得過於昂貴,那麼距離最終清算日也就不遠了。英格蘭銀行(The Bank of England)早就已經料想到這一切,2011年時他們提出以下的評論:

資產購買對於總體經濟的整體影響可分為兩階段:初期的「衝擊」階段,以及資產購買對於經濟造成衝擊而出現波動的「調整」階段⋯⋯在衝擊階段,資產購買改變私部門持有的資產組合,廣義貨幣的持有增加,中期與債券投資減少。

但是,債券和廣義貨幣並非是完美的替代品,因而導致初期的不穩定。當資產投資組合重新恢復平穩,資產價格不斷被拉抬,直到貨幣市場與資產市場重新取得均衡。此外,訊息管道(signalling channel;譯注:透過相關訊息的傳遞影響市場預期)以及資產購買所導致的其他影響,也會進一步刺激資產價格上漲。隨著借貸成本的降低以及財富的累積,資產價格刺激需求的提高,進而推升消費物價水準。

在調整階段,消費者物價和資產價格的上漲,導致貨幣餘額需求以及長期資產供給的增加。所以初期階段貨幣與資產市場的不平衡逐漸平緩,實質資產價格開始下滑。需求的成長速度隨之放緩,價格雖然仍持續上漲,但幅度逐漸縮小。整個過程將持續到價格的增加足以重新恢復實質貨幣餘額,以及實質資產價格與實質產出取得新的平衡。因此,就需求不足的觀點來看,資產購買可提高經濟的報酬,並重新取得平衡。

換句話說,早在2011年時,英格蘭銀行便警告投資人,全球經濟將出現過度繁榮的現象。他們指出,未來投資人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當消費需求增加,不久之後便會引發通貨膨脹率上漲,最終導致財富的縮減。

但為何這一切沒有發生?

作者/尼爾斯‧詹森

本文摘自《指數投資末日:ETF 還是好標的?威脅被動投資的六大未來趨勢》

指數投資末日_立體書腰
指數投資末日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