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國父孫中山生前提倡種樹,政府就將國父逝世紀念日3月12日定為「植樹節」,但植樹快90年,台灣的森林及綠地面積不增反減,讓人不禁質問,每年植樹節種下的樹長去哪裡了?環團也批評,因為植樹節將種樹變成了活動,而不是真實的護樹行動。
由於森林砍伐、土地開發及不當的森林管理,地球上的樹木,正以每年150億棵的速度消失中。因此,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呼籲中央應將「植樹節」改「護樹節」,確實結合政府與民間,以護樹為主要目標,落實樹木保育的意義。
對此,他們也提出5點訴求,一為中央政府將植樹節改名為「護樹節」,讓樹木保育的意義更深遠、更完整。二是樹木保護技術應朝專業化發展:中央主管機闗應先制定樹木保護的技術規範,並加強現有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第三是加強校園的樹木保育理念:樹保教育應進入校園扎根;對於總務主任、校長等應予調訓,避免以單一的建設觀點或者是錯誤的綠美化觀點做為規劃校園的思考。第四是各地方政府應建立自己的樹權報告,描述對樹木的價值主張。最後環團也呼籲,各級政府在政策擬定階段應開放公民參與, 降低樹保爭議事件。
此外,根據《上下游》報導,台灣都市林健康美化協會理事長李有田表示,大部份因應植樹活動種下來的樹,存活率都很低,他也批評,許多植樹活動都亂種一通,沒有事先評估生長環境,例如常見的大型行道樹黑板樹、苦楝,需要1.2平方公尺以上的樹穴供根系生長,但是台北市的行道樹樹穴標準僅0.8平方公尺,猶如「巨人綁小腳」,根系無法好好生長,頭重腳輕,危及民眾的人身安全。
李有田認為,許多都市地區早已沒空間種樹,而且都市土壤條件很差,「植樹月應改成護樹月」,把經費用來改善土壤、施肥、挖大樹穴、維護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