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創業家唐鳳即將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成為台灣史上首位跨性別閣員,立下台灣性別平權的重要里程碑,也引起外界對跨性別議題的關注。事實上,美國與加拿大近期為跨性別者究竟該依照生理性別或與認同的性別來選擇廁所,掀起極大爭議,加拿大規模最大的年度盛事「加拿大博覽會」(CNE)則為廁所平權打頭陣,使用新標示牌「我們不在意(您用哪間廁所)」(We Don't Care),打造男女共用的性別友善廁所。
The CNE installed the best bathroom signs ever #WeDontCare https://t.co/tGFp4Kd3km pic.twitter.com/SSG1rsYlDy
— HuffPost Canada (@HuffPostCanada) 2016年8月25日CNE的新廁所標牌廣受好評
事實上,由於現有的流動廁所即將淘汰,CNE為了民眾的如廁問題,砸下25萬美元(約新台幣796萬元)重本,打造容易堆放與清潔的廁所拖車,每間皆是設有馬桶與洗手台的獨立廁所,不僅可提升流動率,減少民眾的等待時間,而且家長帶孩子一起上廁所也不尷尬。
The #cne gets it right with gender neutral washrooms #wedontcare #high5 pic.twitter.com/FBubVqBrKA
— Natalie Roth (@natalieroth) 2016年8月24日
網友稱讚CNE的新廁所標牌
CNE總經理魯狄(Virginia Ludy)女士表示,採用這款標牌的靈感源自於美加兩國近期掀起的跨性別廁所大戰,她表示不希望顧客陷入這種爭論,CNE認為新標牌能避免讓顧客覺得不自在,更公平對待每個人,展現兼容並蓄的精神,「我們認為這個標牌說出我們想傳達的訊息,那就是無論你是男是女,都可以使用這個廁所,我們真的想設計出每個人隨時都能使用的廁所。」
#Toronto is just so cool. #wedontcare pic.twitter.com/9gQnOR5Itr
— Madame Moiselle (@bee_moiselle) 2016年8月23日
網友稱讚CNE的新廁所標牌。
Reason 6473746 why I love Canada. #WeDontCare pic.twitter.com/nozYVCguhg
— Ryan (@rainxwater) 2016年8月25日
網友稱讚CNE的新廁所標牌
這款新標牌結合一半男性、一半女性的符號,傳達性別包容的友善訊息,得到廣大網友的一致稱讚。這款廁所標牌是美國密蘇里州藝術家霍尼格(Peregrine Honig)的作品,北卡羅來納州(North Carolina)的「21c 博物館旅館」(21c Museum Hotel)先前添購這款標牌,抗議該州要求跨性別人士依照生理性別使用公廁的《House Bill 2》法案。
【延伸閱讀:廁所大戰》美國北卡新法取消如廁自由選擇權 司法部發函警告】
儘管全世界對跨性別族群的認識與接受度越來越高,近年美國地方政府卻反其道而行。2016年3月,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議會通過《House Bill 2》法案,要求學生使用「符合生理性別」的廁所,聲稱男人使用女廁違反常理,壓迫LGBTQ族群的人權。美國職籃NBA為了抵制北卡歧視跨性別者廁所法案 ,7月宣布取消北卡州第一大城夏洛特(Charlotte)舉辦2017年明星賽的資格。
Love the CNE's gender-neutral toilet signs! pic.twitter.com/HFDCKGuDjj
— Barbara Marshall (@socbarb) 2016年8月25日
網友稱讚CNE的新廁所標牌。
美國教育部5月下達命令,要求各級學校允許學生在與其性別認同一致的情況下,使用廁所,結果掀起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跨性別廁所大戰,已有21個州政府控告歐巴馬政府的命令違反憲法。
LOVE THIS. Spotted on a bathroom door at the CNE. -@CarlinIndie88
— INDIE88 (@Indie88Toronto) 2016年8月23日
Photo cred: bennythebassman pic.twitter.com/i7xQicA1EX
網友稱讚CNE的新廁所標牌
加拿大在2011年2月通過保障跨性別與變性族群人權的《C-389》法案,該法案主張民眾可按認同的性別使用更衣室及洗手間,然而不久後因國會解散而不了了之。2011年9月,新民主黨(NDP)議員蓋瑞森(Randall Garrison)再度提出概念類似的《C-389》法案,2013年3月在下議院以149:137表決通過,2015年卻在上議院受阻,反對者認為若讓跨性別者自由選擇上男廁或女廁,會危害婦女及兒童的人身安全,掀起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