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稷專欄:以綠色價值鏈對抗紅色供應鏈

2019-08-19 06:20

? 人氣

貿易衝突加劇,國際產業分工將逐漸形成新模式。台商選擇返台投資,經濟出現新契機。政府應扶植「非紅供應鏈」,策略性發展「綠色價值鏈」,以創新的思維擺脫紅色供應鏈的競爭壓力。(資料照,美聯社)

貿易衝突加劇,國際產業分工將逐漸形成新模式。台商選擇返台投資,經濟出現新契機。政府應扶植「非紅供應鏈」,策略性發展「綠色價值鏈」,以創新的思維擺脫紅色供應鏈的競爭壓力。(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將對總額約三千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加徵一○%特別關稅。中國則暫停採購美國農產品,人民銀行更以市場反映貿易戰和經濟成長疲弱疑慮為由,順勢讓匯率中間價設定低於預期水準,加深市場對人民幣貶值預期,放手讓人民幣貶破七元整數關卡,創下十一年以來新低,反制美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從中國出走台商仍會與台灣合作

美國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currency manipulator),白宮預算局(OMB)落實華為禁購令,禁止聯邦機構與供應商購買華為等五家中國廠商的資通訊產品。

美中之外,日本與南韓也發生貿易衝突,各自將對方產品從俗稱白名單(whitelist countries)的出口管制「最惠國」名單中剔除。日廠商如要對南韓出口列管產品,須先向經產省申請獲准。日本管制出口到南韓的三種製造原料,讓南韓半導體產業面臨斷鏈危機,嚴重影響南韓科技產業,甚至波及全球資通訊產業。

國際貿易衝突加劇,各國保護主義抬頭,讓原本穩定的國際供應鏈不確定性加劇,包括蘋果(Apple)手機在內,傳統國際供應鏈面臨大幅度調整,甚至有全面的壓力。不僅南韓考慮分散半導體及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面板關鍵材料來源,在中國生產的外商,也因中美貿易戰而考慮移轉生產製程到其他國家。

新型態的國際產業分工逐漸形成之際,在中國的台商也有出走另闢生產基地的迫切需要。長久以來兩岸間建立起產業分工,台灣仍然會是出走的台商持續選擇的優先合作對象。也有台商只是把在中國生產的半成品簡單來台加工,符合加值二五%規定就標示為台灣生產再外銷;這或許符合WTO要求,實際上還是洗產地心態,而非真正區隔紅色供應鏈。

蘋果的iPhone產品,最能代表全球化供應鏈下的成功企業圖像。(AP)
包括蘋果(Apple)手機在內,在中國生產的外商,也因中美貿易戰而考慮移轉生產製程到其他國家。(AP)

不僅「五缺」,連經營能力也缺

回頭檢視近二十年來台灣廠商接連出走,在中國複製台灣的生產模式,將國內原本完整的上、中、下游生產鏈轉移到中國。而中國一向不重視智慧財產權保護,甚至傾國家資本力量進行不公平的出口補貼,推動「中國製造二○二五」政策,巧妙利用台商原本領先的先進技術、跨國與跨境的接單生產管理模式,以及台商與中國廠商的生產供應鏈關係,全力發展中國在地的「紅色供應鏈」,逐漸取代台灣廠商長期以來與美、日、韓等消費性電子產業先進國家的中間財,與關鍵零組件供應關係。

隨著台灣廠商出走西進,國內產業相對缺乏創新成長動能,國內投資長期低迷。除了工總呼籲政府解決的「五缺」之外,台商投資中國,排擠了本地的投資,並隨著中國發展紅色供應鏈,而取代台灣的中間財與零組件供應關係。這讓企業失去創新成長動能,而被質疑五缺之外,是不是企業家也缺乏「經營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錦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