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是否遵守教規」看似簡單易懂,卻不易定義與操作,故時常成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莫須有。綜觀中東近代政治史,不乏受希斯巴迫害的知識份子,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埃及的古蘭經學者納斯勒·阿布·宰德(Nasr Abu Zayd,阿拉伯語:نصر حامد أبو زيد,1943-2010)。其為開羅大學的伊斯蘭法學教授,主張現代穆斯林應以人文主義、詮釋學的角度來理解《古蘭經》,即古蘭經雖有其神聖性,但其本質就是誕生於七世紀阿拉伯人文背景的文化產品,當代穆斯林應「多次閱讀經典」,以獲取「解釋的多樣性」(al-ta 'addud alta 'wili,阿拉伯語:التعدد التأويلي),而非單純聽取宗教人員的一面之詞,沒想到此番主張會在日後引起軒然大波。
1992年,納斯勒向開羅大學提交了13部阿語及其他語言的著作,申請晉升為正教授,結果受到阿卜杜拉·薩布爾·沙辛(Abdel Al-Sabour Shahin)為首的保守派學者抵制,抨擊納斯勒「污辱伊斯蘭」,最後納斯勒無緣正教授之位。然而沙辛仍窮追不捨,其不僅在各大場合稱納斯勒為「叛教者」(murtadd,阿拉伯語:مرتد),更動員其他學者向法院提起訴訟,指控納斯勒的學術著作擾亂人心,有叛教之事實,應受希斯巴管轄。而由於伊斯蘭法規定穆斯林婦女不得與叛教者通婚,故這些學者進而要求法院應強制讓定納斯勒與妻子離婚。原本一場學界內鬥最終演變成叛教鬧劇。
1995年,法院裁定納斯勒叛教,並宣告其婚姻無效。接下來幾週內,納斯勒收到無數死亡威脅,其著作也被開羅大學圖書館下架,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納斯勒只好與妻子流亡馬德里,最後於荷蘭的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落腳,成為阿拉伯與伊斯蘭研究的客座教授,同時擔任博士生導師。此後納斯勒與妻子曾多次返國探望家人,但往往只能稍作停留。2010年,其於返國期間一病不起,最後病逝於開羅醫院,享年66歲。納斯勒提出的批判性方法成為現代伊斯蘭思想的重要遺產,埃及也於1998年修法,禁止個人向法院提出「叛教」的控訴,並將其保留為檢察機關的權力。
放眼20世紀80到90年代的埃及,無數希斯巴鬧劇在法院與社會輪番上演,對象從自由派學者、記者、導演再到作家-艾哈邁德·薩布希·曼蘇爾(Ahmed Subhy Mansour,阿拉伯語:أحمد صبحي منصور,1949-)被愛資哈爾大學解雇,最後流亡美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納吉布·馬哈福茲(Naguib Mahfouz,阿拉伯語:نجيب محفوظ,1911-2006)遇刺,造成右上肢神經的永久損害,失去了書寫能力;女性主義作家納瓦勒·薩達維(Nawal al-Saadawi,阿拉伯語:نوال السعداوي,1931-)先是被解職,最後鋃鐺入獄。至今,埃及政府仍常以希斯巴之名管制出版品、限制宗教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