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突圍 台灣的秘密武器是地球科學

2016-08-30 08:30

? 人氣

政府除了規劃太平島為「南海國際科學研究站」,也有意整合已在南海進行的其他研究,成立「南海國際科學研究中心」。圖為太平島。(太平島隨行記者團提供)

政府除了規劃太平島為「南海國際科學研究站」,也有意整合已在南海進行的其他研究,成立「南海國際科學研究中心」。圖為太平島。(太平島隨行記者團提供)

台灣雖實際掌控南沙最大的太平島,卻始終被排除在南海爭端解決的對話機制之外,開放太平島成為國際的科學研究站,成為政府突圍的嘗試。受科技部委託研擬規劃案的台大大氣系教授周仲島25日指出,以國家現在的處境,建立整合南海科學研究的平台,是台灣與周邊國家建立關係的媒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整合成立科學研究中心 和國際接軌

周仲島指出,除規劃太平島為「南海國際科學研究站」,科技部也有意整合已在南海進行的其他研究,包括成立4年多的「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等在內,以成立「南海國際科學研究中心」,下設大氣、海洋、地質、地震、地球與海洋生物、生態等國際實驗室,讓它成為「研究南海地球環境科學的平台」。

周仲島說,成立國際實驗室,除了要有設施、研究人力,「更重要的是和國際接軌」,這樣除了能提升台灣在區域內的能見度,也有助科學研究的深度。

台灣目前在南海進行的科學研究,包括以研究海洋生物、生態為主的「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氣象局在太平島設置的地面氣象觀測站及地震儀,海軍釋放氣球探空以測量大氣的溫度、濕度、壓力等,不定期也有科學家利用海洋研究船進行海溫、海水的熱容量等海洋研究,但範圍僅限於定點或特定航線上。

周仲島指出,設立研究中心初期,將以虛擬實驗室的概念,建構整合這些獨立研究計畫成果的平台;在太平島的研究站方面,要蓋大型的研究站有困難,馬上可做的是設置先進、可遙控的自動觀測設施,例如剖風儀,這些氣象資料有助船隻在南海的航行安全,預測梅雨季、颱風與西南氣流交互作用帶來的豪雨量。

與世界氣象組織分享資料 卻無法參與活動

台灣現行研究蒐集到的氣象資料早已與位於東京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分享,透過它的國際網絡,提供全世界主要的氣象預報機構進行天氣預報。

周仲島指出,台灣是資料的提供者,但因WMO也是聯合國體系的專門機構,台灣能參與的活動很有限,「我們是覺得很不公平」,台灣無法參加WMO定期召開的技術發展會議,與國際社群失聯,常無法及時獲得天氣預報、氣候監測的新觀念和技術,「說不定有些氣候造成的災害是可以避免的」。

南海氣候研究 新南向政策著力點

台灣的國際處境特殊,儘管參與世界氣象組織再有正當性,這個領域迄未被歷任政府列為台灣的國際參與目標。不願意具名的科技部官員日前指出,東南亞及南亞國家是最容易受極端氣候影響的風險區,台灣在南海投入氣候相關的研究,周邊國家會很感興趣,也是「新南向政策」可以著力的地方。

在16日隨同內政部長葉俊榮登上太平島的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晃雄指出,南海是空氣污染蠻嚴重的地方,春季有中南半島生質燃燒產生的污染物、夏季的污染物從印尼、馬來西亞傳送過來、冬季則從中國而來,適合進行空氣污染的環境監測,而大量二氧化碳導致的海水酸化、聖嬰現象造成的海水溫度升高等問題,在南海也非常明顯,相關議題會引起國際的研究興趣。

周仲島認為,強化台灣在南海進行科學研究的主導性,將有利我們國家與周邊國家之間建立雙邊或多邊的關係,也可彰顯台灣在南海的主權。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主持人、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宋克義也說,如果很多南沙的資訊都是台灣的研究提供的,「主權是誰的就很明顯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