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國家的經濟表現對全球市場影響甚大。中國不僅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還是全球最重要的增長引擎;德國則是歐盟經濟表現的脊樑。
此外,作為全球重要金融中心香港發生的長時間、大規模的示威活動,也影響市場預期。
多重風險疊加下,投資者的避險需求增加,而長期債券作為重要的避險資產,大量投資者買入,這就使債券收益率降低,以致一度低於中短期債券。
中國和美國的壓力
川普把經濟增長作為2020年大選的主要綱領,但如果經濟發生衰退,他將很難說服選民自己取得了經濟成就。
對於衰退的擔憂,川普把板子打在聯準會身上。他責怪聯準會降息降得太慢,而自己的經濟政策沒有問題。
然而聯準會經過多次升息後,只小幅降息一次。因此聯準會在放寬金融條件方面,仍有降息空間,處境比其他許多央行要有利。
然而很多國家長期保持低利率,已經降無可降。
衰退信號顯現後,歐洲央行正在評估是否進一步調降已經是負值的利率,並啟動新的購債計劃。日本央行也在考慮調降已然為負的利率,並擴大資產購買。
其他央行也齊聲附和,印度、泰國與菲律賓央行也都參與降息的隊伍。
此時降息可以利用降低企業與消費者貸款成本來刺激經濟,與此同時,降息所導致的本幣貶值也能提振出口。
隨著越來越大面積的降息,中國很可能不得不跟隨。然而,這將為資產泡沫和國內過高的負債帶來壓力。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會有更大的動力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減少不確定性,以應對下一輪全球經濟衰退的到來。
不過路透社援引分析師提醒,隨著各國央行競相降息,有可能發生互相抵銷的情況,從而使得政策措施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