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清晨,在嚴密戒護下,240束核四燃料棒運到基隆港,接著是運到美國「保管」,官員說核四廠1號機因燃料棒不足無法啟動,等於確定宣告核四「死亡」。
持平論,說核四已是「死亡」倒未必,但在外界反對聲浪不小、能源政策迭有爭議下,蔡政府急著送走核四燃料棒,頗有要儘快「生米煮成熟飯」、造成既成事實的意圖,如此行事,難道心有鬼嗎?
從去年7月送走第一批核四燃料棒開始,蔡政府先後已分3批送走燃料棒,這次的240束是第4批。這批帳面價值超過台幣80億元的燃料棒,送走要花近7億元,如果未來要進行拆解,還要再花近30億元;簡單的說就是燃料棒外送的損失大概是80億元。
其實,重點與問題與損失多少毫無關係,畢竟,當連近3000億元蓋的核四,蔡都可以全部廢除,讓3千億元歸零;甚至計算核四運轉40年產生的發電效益後,損失可再增加達兆元時,送走燃料棒造成「區區」80幾億元的損失,實在不值得一提。
但蔡政府急著送走燃料棒最大的問題:讓未來台灣能源政策少了一個選項,風險更大、成本更高。同時最惡劣之處在於: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明顯出問題,民眾已經不信任也不接受,卻猶橫柴入灶。
證據當然是去年以核養綠公投得到589.5萬人支持通過,占54.42%,人數遠高於反對的401.4萬人;在此之前的許多民調也顯示,反核、廢核早已不是台灣主流民意,支持繼續使用核電比例都超過一半,而且越年輕族群支持核電比例越高。
對反核退燒、支持核電的新民意,蔡政府的選擇是:視而不見;因此繼續推動全面廢核的能源政策,讓核一除役,加速把核四燃料棒送走。最荒唐的是:燃料棒送走並無任何急迫性,因為並不是「找到買家」所以要趕快送去交易,方而是送到美國交一筆保管費給奇異保存;試問:既然核四封存後每年一定要編列預算、同時配置人員管理維護核四廠,燃料棒置於廠內並無問題,為了卻要急著送出國?
其實,就是要造成既定事實,未來不論是重啟核四公投通過、甚至政權再輪替,面對啟用核四的要求,民進黨只要雙手一攤、說:無法啟用,因為燃料棒都送走了─事實上蔡政府也是如此作。
第一批80束燃料棒運走時,官方就釋出「核四運轉無望」、「正式宣告核四走入歷史」的訊息;以核養綠公投通過後,官員又說燃料棒已送走、還要非常多年才能完工等「所以不可能重啟核四」,經濟部說因為公投未觸及燃料棒問題,所以「核四燃料棒不停止外送」;這次燃料棒再送走則是讓剩下的燃料棒少於啟用所需。
而為了讓外界斷了啟用核四之念,蔡政府不僅儘快送走燃料棒,官員口中離譜的說法也持續不斷─如財經政務委員龔明鑫說核四「從開始蓋至今已20年,核四機組零件都是已經壞掉的老機器,若要重啟,安全性其實相當不可靠」,這是與反核團體指核四是早年設計與興建「所以不安全」的說法呼應。
反核團體可說錯甚至無知、胡說,但官員不能如此,龔明鑫大概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話。核四封存後台電依照有預算與人員維護保養,如果真如龔所言「零作壞光光」,那台電是嚴重失職;更何況,龔明鑫看過核四機組現在的情況嗎?他有任何工程、機械專業可判斷出核四「零件壞掉」?還是台電給了他這麼一份報告?
如果都沒有,這番話豈不全然胡扯、毫無真實性?依照綠營「假新聞先關3天」的邏輯,龔明鑫豈不該關3天?更何況,燃料棒即使送走,還是可取回或再訂製,也不會造成永遠無法啟用核四。
正常理性的情況下,擁有更多選項、同時留下後各的決定是較佳的作法;蔡政府即使要全面廢核,鑑於其風險與成本問題,留下核四作為一個備胎與選項,顯然能提高未來台灣能源的安全係數,是較理性且正確的選擇。
遺憾的是蔡政府拋不掉反核神主牌,寧可快快送走燃料棒造成既定事實,更不顧民意改變,反核廢核既非全球趨勢,更早已不是台灣主流民意,執意終結核四與核電,置台灣於高風險與高成本的能源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