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祖專欄:這門學問通天徹地知鬼神

2019-09-01 05:50

? 人氣

(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我們來看看《易經》有什麼用處。或者說,要怎樣運用《易經》。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論語》上記載孔子的話:「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大概是《易經》最平實的效用。學了《易經》,可以讓人不再犯重大的過錯,這表示還是小過不斷——因為時中之道的拿捏甚難。

值得注意的是,「五十以學《易》」和「五十而知天命」的關聯。「天命之謂性」,學《易》會對天人性命有重大體悟,積漸以往,可臻「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境,連小過都免了。五十以學《易》,不是說孔子五十歲才開始讀《易經》,而是五十歲時各方歷練已深,在社會上碰得鼻青臉腫,再回頭來看《易經》,恍然大悟而發的感歎——早知有這種高招,以前就不會那樣做了……

20190830-(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史記》上載述,孔子晚而喜《易》,讀《易》至「韋編三絕」。韋是牛皮,韋編是古代竹簡穿孔捆紮的牛皮繩,等於是現代圖書的裝訂線。孔子讀《易》很用功,前後來回翻閱查證,把書都翻破了,牛皮繩斷了好多次,竹簡散了又裝,裝了又散。前面「五十以學《易》」那段話,在《史記》上的記載則是:「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彬彬是文質彬彬,即融貫配合得很好,知行合一的意思。在社會上有實際奮鬥經驗、飽曆憂患的人,讀起《易經》來感受肯定不同。孔子認為多給他數年時間,好好參研易理,再做事出手又會不同。易學的可貴,不在乎那幾本破書,學究冬烘也于世道無補,而在於徹底實踐易理於生活中,讓身心確實受益。

《繫辭上傳》說,《易經》至少有四種用處:「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制器尚象,是說從易象中可以得到靈感,產生許多創造發明。中國科技史的研究,近年來也以此為一項探討主題。一言一行,尊奉易理的指示,顯然是義理之學的路數。辭變象占中,最神秘和引人注目的,恐怕還是占卜算卦。《易經》的魅力,對大多數人來說,仍是指點迷津。這點毋庸諱言,也不必排拒。

「極數知來之謂占」,易理術數推衍精通到極致,且看《繫辭上傳》活靈活現的描述:「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一個人將要採取行動前,為了確認何種行動正確,提出心中的疑難,易理如響斯應般給出解答。不論所問的事情多遠多近,多幽隱深微,都能切中肯綮,讓人充分瞭解事情未來的走向。不是天下最精密的學問,怎麼可能達到這種地步呢?

20190830-茶杯。(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受命如響」的「響」,除了如響斯應、對答如流外,還有雙方面對面坦誠溝通之意。《易經》就像個可說體己話的老朋友,傾聽你的疑難,幫你做分析,然後提出建言。有如明鏡高懸,絕對公正客觀。《禮記·學記》裡講:「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事。」《易》卦的天人問答、互動交感,與此相似,愈重大的疑難,獲得的解答往往愈精彩。

光看《繫辭上傳》的推崇,即可見一斑:「《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天地之道、幽明之故、死生之說、鬼神之情狀,除了宗教外,世間一般學問是存而不論的。《易經》真有這種通天徹地之能嗎?

《易》卦能在中國行之數千年,一定有其顛撲不破的道理。相關的法門和心得,往後談占卜時再講,這裡先點出一些重要的觀念,讓大家知道分際。

*作者為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咸臨書院山長。本文選自《易經與現代生活》,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