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日本跟納粹德國和丹麥屬於友好關係,因此日軍對這個地方不敢造次。
研究辛德貝格的丹麥學者何銘生(Peter Harmsen)說,戰爭爆發前,辛德貝格真的就是個不能再普通的無名之輩,沒有任何特別之處。
「他身高172公分,就是1930年代丹麥青年男子的平均身高。他在學校成績一般。」
「但是, 1937-1938那個黑暗的寒冬,他變了。面對日軍的殘忍,他決定採取行動。」
和辛德勒一樣,在被救助的人眼裏他是了不起的。
2006年4月,辛德貝格的妹妹比滕到南京,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捐贈一批文物,其中有一條絲綢感謝狀,題頭繡著「辛佩先生惠存」,正文是「見義勇為」4個黑色大字,落款是11位中國人的姓名。
辛佩是中國難民對辛德貝格的稱呼。
倖存者記得
當年15歲的周仲兵(音)是倖存者之一。他說:「當時有一個丹麥人設的避難所,外面有人站崗,還有人巡邏。日本人去找麻煩時,丹麥人就出去攔住他們。」
何銘生援引的另一名目擊者叫郭十妹(音),農婦,1937年時25歲。
她說:「日本人到避難所門口時,那個外國人(辛德貝格)就走出去跟他們交涉,說一會兒話,然後日本人就走了。」
「要是日本人來找女人,那個外國人就拿出(丹麥國)旗子,跟他們說幾句話,然後日本人就走了。」
辛德貝格曾在給友人的信裏描述目睹日軍在南京大屠殺時的震驚:「到處都鮮血橫流,你根本無法想像。從8月份以來,我有充分的機會研究戰爭的恐怖。血、血,更多的血。」
辛德貝格
辛德貝格教育程度不高,十來歲就輟學,跟著遠洋輪出國,在船上打雜為生。
1931年,他加入法國外籍軍團,沒過幾個月就當了逃兵。
據他的外甥女對中國媒體透露,辛德貝格從法國外籍軍團當了逃兵後,一度被當局通緝。
1934年,辛德貝格到了中國,曾給英國駐華記者菲利浦・史蒂汶斯當司機。
1937年11月,日軍攻打上海,史蒂汶斯在火線報導時被日軍機槍射中身亡。
日軍攻入南京前不久,辛德貝格剛剛在江南水泥廠找到門衛的工作。
他在南京時間不長,但記錄了大量日軍暴行,還把報告交到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
1938年第24屆國際勞工大會上,辛德貝格放映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南京委員會主席、美國牧師馬吉拍攝的日軍暴行影片。
辛德貝格1939年離開中國,輾轉前往美國,加入了美國商船隊服役,退役後定居加利福尼亞,終身未婚,1983年去世。
他生前極少談及早年在南京目睹的慘絶人寰的情形。
但他當年的勇氣和義舉不會被遺忘。
丹麥女王瑪格麗特2011年訪華,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時手裏拿著的黃玫瑰,就是以辛德貝格命名的「永遠的南京—辛德貝格玫瑰」。
何銘生對BBC表示,辛德貝格向中國難民打開了一扇門,從另一層意義上講,他也打開了一扇通向自己靈魂的門。
「這就使辛德貝格的故事具有了普世的意義。它觸及極端環境下人何以為人的問題。」
他說:「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幸運的,永遠不必經受那樣的考驗。辛德貝格別無選擇,但他通過了考驗。」
如果處於類似境地,我們每個人會如何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