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又來「騷擾」地球?科學家:地球防禦能力不斷提升,要重視但勿恐慌

2016-09-17 09:00

? 人氣

1994年,對於彗木相撞事件的預判和觀測,讓人類第一次親眼目睹了天體相撞的巨大威力。最近的一次成功經驗來自於2008年10月7日對小行星2008TC3的提前預報,從2008TC3被發現,到它進入地影(撞擊前57分鐘)而無法繼續觀測這短短的19小時內,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收到了來自26個天文台或個人的570次觀測報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科研人員李彬告訴記者,7日晚對2009ES觀測也能夠證明目前人類對近地小行星預測精度已經較高。「根據一系列的軌道根數,中國科研人員已經有能力對一顆潛在威脅小行星的軌道進行精准預判。形象地說,他來之前我們就能知道他要走哪條路了。」李彬說。

全球監控重視勿恐慌

太空小型天體與地球的碰撞其實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每秒鐘都會有大量來自太空的微小顆粒沖進大氣層。而體積較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更是典型的小概率、高風險事件,即體積越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就越小。直徑10公里以上的小行星大約1億年一次,直徑1公里以上的大約50萬年一次,直徑140米以上的5000年—1萬年一次。

天文學家認為,雖然這是小概率事件,但並不能因此低估小行星體對地球的衝撞。為避免天體襲擊地球,人類已經在加強全球聯測、預警機制的建設以防患於未然。

據瞭解,近年來,美、英、法、德、日、俄等國家聯手建立了近地天體國際監測網,先後發現了超過1640顆具有潛在威脅的近地小行星。其中天文學家最關注的是一顆名為「阿波菲斯」的近地小行星。

聯合國和平利用外空間委員會每年都要召開科技小組會議,其中有一個專題討論近地天體議題,總結當年近地天體觀測預警情況,指導後續觀測與研究計畫。作為中國近地天體研究人員代表,趙海斌已連續三年應邀參會。

「人類防範小行星的能力正在提升。」趙海斌表示,在監測潛在威脅小行星、有效測算其軌道的基礎上,一旦發現對地球存在嚴重威脅的小行星、彗星時,即可發射載有爆炸裝置的火箭或飛船,在小行星的附近引爆以改變其速度和運行方向,從而保障地球的安全。

事實上,小行星帶來的並不只有危險。科學家介紹,太空是人類繼陸地、海洋和大氣之後開拓的第四活動疆界。人類甚至已經開始雄心勃勃地探索小行星捕捉任務,以實現對行星資源的勘探和利用。

背景:超過1640顆小行星構成潛在威脅

新華社記者8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獲悉,根據國際小行星中心網站最新發布,通過全球聯測,目前科研人員已發現1640顆「潛在威脅近地小行星」。

1994年彗木相撞事件發生後,國際天文學界就逐步重視近地天體撞擊地球的風險。國際天文學界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為主,就近地小行星觀測兩次制訂系統目標,第一次是在1998年-2008年期間,通過10年時間觀測到90%以上直徑大於1公里的近地小行星,這一目標基本完成;第二次是在2005年-2022年期間,將直徑在140米以上的近地小行星全部觀測到,目前離實現這個目標還有較大距離。

中國的中科院也在1999年組建「近地天體探測和太陽系動力學研究」團組,2006年10月在江蘇省盱眙縣建立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體觀測站,並成功安裝了1.2米施密特近地天體望遠鏡。

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研究員趙海斌介紹,所謂潛在威脅近地小行星,是因為它們的直徑「相當大」,至少140米;運行軌道與地球軌道也很接近,在750萬公里之內。

據統計分析,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以秒速10公里撞擊地球時的能量,相當於30億個廣島原子彈。天文學界普遍認為,發生在大約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的原因,就是直徑10公里左右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

天文專家介紹說,有可能作為太空「殺手」威脅地球和人類的不僅有近地小行星,還有近地彗星。在天文學中,常把近地小行星與近地彗星統稱為近地小天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