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屢見不鮮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在真實世界中發生的機率到底有多高?美國B612基金會(B612 Foundation)根據小行星的體積及其光臨地球的頻率來計算,估計大約每隔100年左右,就會有一顆特大號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其爆炸威力足以徹底摧毀一座大型城市。
B612基金會利用「全面禁核試爆條約組織」(CTBTO)的資料,該組織在全球布建了一個感測器網絡,監控各國是否祕密進行核彈試爆。從2000年到2013年,CTBTO總共監測到26次重大爆炸事件,然而沒有一次是核彈,全都是來自小行星的「攻擊」。
更麻煩的是,其中只有一次被科學家預先偵測到,而且所謂的「預先」也不過幾個小時。
這26次小行星撞擊的威力,規模最小的也有1000噸黃色炸藥,最大的則有60萬噸。相較之下,廣島原爆的威力也不過相當於1500噸黃色炸藥。所幸絕大部分入侵地球的小行星,都在大氣層中解體,只有極少數會落到地面,成為隕石。
去年俄羅斯西伯利亞的車里雅賓斯克(Chelyabinsk),就迎來一個直徑20公尺的不速之客,造成相當可觀的損害。不過與歷史幾次真正的「大爆炸」相比,車里雅賓斯克事件只能算是煙火秀。
1908年的通古斯大爆炸(Tunguska event),肇事的隕石直徑約45公尺,撞擊威力可謂天翻地覆,所幸位置相當偏遠,才沒有釀成死傷慘重的浩劫。
B612基金會執行長、華裔退役太空人盧傑表示,預測小行星災難其實就像預測地震,可以由歷史資料來研判下一次大撞擊發生的地點與時間,「過去10年來的撞擊事件,一直到最近才有比較多的資料,而且顯示撞擊頻率要比我們的想像來得高。」
既然風險居高不下,那麼人類該如何因應?B612基金會現在力推「哨兵」(Sentinel)太空望遠鏡計劃,預計募資2億5000萬美元,2018年發射升空,進入接近金星的軌道,監控內太陽系(包括四顆類地行星和主要的小行星帶),尋找那些被太陽光掩蔽、地面天文望遠鏡難以觀測的小行星。同時利用紅外線裝置,搜尋行蹤更隱匿的小行星。
對於直徑超過100公尺、與地球軌道交會的小行星,「哨兵」有把握可以偵測到90%;30公尺到100公尺的小行星,可以偵測到50%。B612基金會宣稱,「哨兵」可以給人類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來應對小行星的重大威脅。
據美國航太總署(NASA)估計,太陽系中直徑在100至1000公尺的小行星,約有2萬個,而且絕大部分尚未被人類發現與追蹤。
一旦發現小行星對地球構成嚴重威脅,該怎麼辦?一種方法是以重物撞擊,讓它稍稍偏離原有軌道,與地球擦身而過。另一種方式則是發射離子推進器的太空船,與它相伴飛行,藉由重力牽引效應,讓它脫離正軌,也讓地球逃過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