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專欄:我們只有一個寶貝

2016-09-26 06:40

? 人氣

腸病毒高峰期又將到,爸媽們得留意安親班等病毒傳染溫床。(圖非當事人,截自Ari Helminen@Flickr)

腸病毒高峰期又將到,爸媽們得留意安親班等病毒傳染溫床。(圖非當事人,截自Ari Helminen@Flickr)

上星期看到2則,令我極度反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先是在電視新聞上看到:一個小男嬰從出生到死亡,只經歷兩小時。從網路上查詳細資料,發現那是今年6月的事情。然後在報紙上看到,「今年首例死亡個案 2歲女童染腸病毒 6天不治」,再去查,發現是10天前的事情。而兩件都是感染腸病毒。

由於40年的新聞記者訓練,我對3個月前/10天前的事情被當作「新聞」處理,怎麼講,很不舒服的感覺,而兩個致死病例都是感染腸病毒,卻為何後者說是「今年首例」?這是令我反感的第一個理由。

我去問了專家,為什麼會這樣?他說,衛生單位必須確認病因,然後才能發佈新聞,所以會有如此時間差。至於「第一個」,是因為兩個病例雖然都是腸病毒,可是卻是不同的病毒感染,我接受了這個說法,可是卻勾起30多年前的一個記憶:

民國71年,我的大兒子才7個月大,卻出現拉肚子症狀,從早到晚不停,2天之內體重減了2公斤。不得了,趕快送去醫院,醫生下令「立刻住院」,第一要務是補充水分,打點滴,怕嬰兒小手亂抓,點滴從額投注射,兩隻小手從後腦袋用紗布條綁起來,如投降手勢。

他沒有太多抗議的聲音或動作,因為整個人歪歪的,沒有力氣哭鬧。可是看在做父母的眼裡,卻格外心疼。一個星期後出院,醫生告訴我們,孩子感染了腸病毒,那一陣子,醫院爆滿,都是小兒腸病毒。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腸病毒」,再次引起我的注意已經事隔16年:

1998年腸病毒大爆發,造成405例重症和78位兒童死亡,社會為之恐慌,相關報導鋪天蓋地。於是我才知道,原來腸病毒不是單一種病毒感染,而是很多種病毒都會造成相同症狀。1998年造成大流行的是EV71型病毒,而1982年(前述我兒子感染那次)的大流行,是「克沙奇」病毒

從那次以後,腸病毒成為家長焦慮的原因之一,只要聽到有關腸病毒的資訊,莫不表現得「求知若渴」。為什麼?因為後來隔個幾年就要大流行一次:2002、2005、2008、2012,也就是每隔3、4就要來一次。而最近這10幾年的主要病毒都是EV71型,它是一種高度「嗜神經性」病毒,致死率高達7%,後遺症包括腦膜炎(無菌性)、肢體麻痺等。

腸病毒衛教(衛福部)
腸病毒衛教(衛福部)

今年6月的一個病例,出現在台中市,一個9個月大女嬰,確診感染腸病毒71型,雖然經過治療已康復出院,但不幸引發腦炎,導致左側肢體偏癱,後續仍要接受復健。令人生氣的是,這則新聞到此就沒了下文,我沒辦法知道「她現在怎樣了」。

所以,我的第二個反感,是針對政府主管機關的態度。看看前述兩則新聞,衛生主管機關千篇一律的「官式表情」:

開學後國內近期腸病毒疫情略升,上周門、急診就診共7295人次,較前1周6977人次略增4.6%;目前社區腸病毒主要流行病毒株仍為克沙奇A型。目前國內已發現21例腸病毒重症,其中20例感染腸病毒71型、1例感染克沙奇A5型。

XXX再次呼籲家中有嬰幼兒的家長應特別注意大人與小孩的衛生習慣,落實正確濕、搓、沖、捧、擦洗手5步驟及「生病不上學,不到公共場所」的觀念。

我反感的原因是,那兩個致死病例都不是學齡兒童,根本沒有上不上學的問題。而每次政府官員用統計數字應付媒體,一般人「沒FU」,聽在患者父母親耳中,卻格外反感:我家只有一個寶貝,不是你們口中的「6、7千分之一」!

*作者為專欄作家。更多好文請看〈公孫策說不測風雲〉臉書紛絲專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哲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