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連續4次降息的央行本周四(29日)將召開理監事會,外界對本周央行是否會再降息揣測不少。不過,鑑於經濟情勢現況,央行再降息的機率已低─甚至可說,央行是不該再降息了。台灣的經濟是其它因素造成,別想靠彭總裁的「神威」了。
台灣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經濟開始走低,出口衰退、經濟負成長,央行在去年第3季起就開始降息,至今已連續4季、每次理監事會都降息半碼,國內利率已降低0.5個百分點到1.375%,距離史上最低的利率點只剩下半碼之遙了。
不過,央行的降息其實對國內實體經濟幫助微乎其微─出口持續衰退,因為這是受國際大環境與國內產業競爭力下滑影響;民間投資仍不振,因為投資不振不是資金成本高低問題,而是缺乏新的產業動能與商機。利率早已跌入流動性陷阱,經濟與投資對利率的高低已無反應。
至於已反轉下降的房市,央行降息確實有支撐房市之意含在內,但1年來房市仍持續下滑,房價降1成,成交量更較幾年前高點的全年38萬戶大砍到去年的29.4萬戶,今年預估大概只有25萬戶左右。央行降息救不了房市,反而拖長其調整期。
央行其實也很清楚降息的貨幣政策效果已低,但顯然還是要降息表示對經濟的支持態度;因此央行總裁彭淮南曾多次呼籲政府加強財政政策,因為貨幣政策有其極限。此外,當時降息也有考量到熱錢湧入拉高台幣匯率,因此藉降息壓制匯率。
不過,這些造成連續4季降息的因素,大體上已消失。經濟雖然尚未明顯復甦,但出口已從連續17個月的衰退到7月終於轉正;經濟成長率在連續3季負成長後,今年第2季已轉正為0.7%,第3季預估可成長1.99%。雖然未來仍有「L型復甦」的疑慮,但至少谷底應該已過。至於民間投資低落問題,算是與利率高低完全脫鉤,而與政府政策關係較大。因此,央行要再降息的理由顯然不再存在。
而國際大環境上,今年幾次主要經濟國家的集會中,各國都警惕不要陷入貨幣戰爭,同時也承認貨幣政策效果已小,期望各國把重點放在財政政策上。美國雖然9月未升息,但外界多預料年底前仍會升息1次;上半年許多國家紛紛搶著降息的情況,近來也已平息;即使是歐洲與日本等經濟情況欠佳且已推行負利率者,亦未如外界期待的再次大幅寬鬆。整體而言,雖然大部份國家尚未到開始緊縮的地步,但至少是朝向穩定發展。
世界各國長期維持低利率及量化寬鬆,其實有相當大的後遺症。一來是引發資產泡沫,看看台灣經濟與產業表現差,台股卻還是在9000點上下的高點即可知;二來是造成貧富差距拉大;三來對退休定存族而言,降低利息收益、影響消費行為。四來長期低利率讓未來經濟或金融市場出事時,央行缺乏可用工具,這也是美國FED一直希望讓利率回到常軌的重要原因。
因此,整體來看,央行本周理監事會應該不會再降息─也不該再降息了,因為效益接近零卻有其它不良後遺症。觀察台灣未來經濟的關鍵因素,應該與央行關係不大了,也不必想靠彭總裁的「神威」拉抬經濟,新政府的各項政策、表現才是影響經濟與民間投資的關鍵因素─而顯然,目前政府的表現是不如人意,蔡政府加把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