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甫公布九月份的大陸觀光客數據,比起去年大幅減少了46.6%,其中團客更是減少了65%。回顧八月份的32.41%,以及五至七月的年增率分別是 -12.21%、-11.88%、-14.98%,姑且依這些比例推估,105年全年度應該會較去年減少30%的陸客,換算人數大約是100萬人次。整體陸客市場據官方則估計將減少360億台幣的注入。
平心而論,陸客的減少當然對台灣的經濟會有衝擊,從最直接的遊覽車業者、飯店業者、導遊、夜市及觀光零售店,影響更深入衝擊這些產業的第一線上下游供應廠商,例如洗滌業、航空業等。但因為台灣總旅客人次仍呈現微幅成長,整個觀光產業是否如臨大敵般的蕭條,恐怕尚言之過早,還需要一陣子的觀察,不須杞人憂天。客觀評估整起陸客減少的現象,減少並不可怕,最糟糕的是我們治標不治本,我想可以就三個現象來分述。
第一、旅遊業各相關損失呈現兩極化
毫無疑問,重心在陸客的公司一定深受其害,幾乎有倒閉的壓力,但更多數的業者是程度不一的少賺而非瀕臨歇業。所以,企圖營造全體皆嚴重受害的氛圍其實是不恰當的;相反地,每個人都在市場上追逐自己的利益,要批評這些業者咎由自取也並不可取,畢竟誰不是如此呢 ?
但承擔風險是資本家的責任,不過員工的失業並不能一概視之。也因此,交通部日前提出的300億紓困方案,吾人樂觀其成,但也欲提醒新政府,面臨政治變化所產生的大量失業潮,應是政府介入的重點工作才是;此外,政府也應該清楚理解,紓困並不是要填補廠商少賺或損失的部分,而是通盤檢討的開始。
第二、陸客衰退尚未到達谷底
五、六、七月的陸客因多在年初即安排,當時政治變化還未明確定調,所以這三個月份下降幅度有限,但八、九月份的衰退幅度應可作為往後估算人數的參考。不過,畢竟是政治因素,也難說有進一步擴大衰退的風險,只是這個風險也未必一定來自於新政府。
日前國民黨籍縣市首長集體向大陸國台辦請命,並提出只到92共識縣市等訴求,這不僅對問題毫無幫助,更有害兩岸未來和平的發展。整個拜訪像極了《管子‧輕重戊第八十四》所述的魯梁亡國情節,貨真價實的政治遊客若真的增加,或者大陸方面判斷錯誤,用政治強加限制陸客的旅遊目的地,其實不僅形同對台灣的侮辱,加深兩岸交流之間的對立;更嚴重地,這類政治干預將導致陸客失去來台的誘因,進而衰退更多。八位縣市首長以為在經濟收入上做出差異性,就可以重振國民黨的招牌,這算盤其實錯得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