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商品若能透過物聯網提升性能和保值,對用戶而言固然有利,對企業而言卻不全然是好事。不難想像,這樣的商業模式會減少收益,導致廠商面臨經營的窘況。
下圖整理了傳統商品和物聯網商品在「價值變化」和「賺錢機會」之間的差異。首先來看看「傳統商品」,基本上,這類商品的價值主要是在製造過程中上升,並於上市時達到高峰之後就不斷下降。「維修」能使這類商品的價值起死回生, 但只是一時的,過段時間後, 依然逃不過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那麼,傳統廠商是在哪些時點有利可圖呢?想當然耳,一定是剛上市時最有賺頭。
這時商品的價值最高,廠商也能從消費者身上拿到對等的報酬。買賣雙方彼此互利,相得益彰。
第二個賺錢的時點則是「維修」。雖說維修是一種很好理解的對等交易,也確實能夠使商品增值,卻很難準確算出能增加多少價值,又能維持多久價值(也就是一次維修能撐多久),所以廠商通常很難幫維修訂出合理的價格。
除了上述兩個時點,若廠商能掌握消費者「汰舊換新」的需求,還能創造第三個謀利機會。當然,如果消費者「變心」,投向其他廠商的懷抱,就沒辦法賺到這筆錢了。但基本上,「抓住老主顧」比「招攬新客戶」要來得簡單,花費的成本也較低。畢竟廠商手中已握有老主顧的資料,也大概知道顧客更換商品的週期,只要抓對時機祭出降價、贈品等優惠方案,即使利潤會因此而降低,還是能創造一筆穩定收入。
那麼,使用物聯網技術的智慧型商品呢?這類商品和傳統商品一樣,能在上市時拿到對等的報酬。不同的是,智慧型商品的價值至少由兩者組合而成—實體物品和內建軟體,有時還包括或網路上的軟體。這類商品必須由軟體逐步提升硬體性能,所以剛上市時價值並不高,售價也不會太貴。
有些公司因為商業策略的關係,比起商品的完成度,更注重商品能早日上市;甚至為 了讓自家商品能夠在新興國家、開發中國家普及,刻意節省製造成本以壓低售價。也因為這層原因,這類廠商的產品通常較為「簡陋」,導致很多傳統業者一開始根本不把他們放在眼裡,任由「未來的競爭對手」日漸強大。
隨著上市時間越久,硬體設備的價值也會慢慢降低。不過,各位還記得前面的特拉斯汽車的例子嗎?物聯網產品可透過「軟體升級」增值。重點來了,企業在這個階段「不一定」能拿到對等報酬。在現行的軟體世界中,大部份透過網路的「升級」都是免費的。網路傳輸也要成本,但礙於大部份用戶都已習慣「免費更新」的模式,企業很難從中獲利。
更麻煩的是,假設企業要跟用戶徵收更新軟體的費用,價格也無從定起。所以相關企業每每在制定相關費用時,都是小心翼翼、戰戰兢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