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51年歷史的台化彰化廠,三座汽電共生設備操作許可證申請展延未過,被勒令關閉鍋爐停工,台化近千名員工,以及下游協力廠商生計大受影響。這個問題反映出政府在處理公共事務時出現的兩個矛盾。
一是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儘管經濟部長表示,台化看起來是符合彰化縣政府所規範的最嚴格排放標準,但彰化縣政府與環保團體仍認為,台化燃煤污染嚴重。二是經濟與環保的矛盾,這是眾所皆知的,舉例來說,想要過更好的生活就要努力工作,工作賺了錢卻弄壞身體健康,兩者在某種程度上會有衝突。
目前看來,台化彰化廠有三條路可以選擇:改善排放設備、遷廠、關廠。
何不改善排放設備?相信台化公司可以做得到這一點,但是他們知道,問題還是一樣沒解決。生活在彰化的居民每天看著漫天的「白煙」升起,心情卻完全不是「坐看雲起時」的愉悅感覺,即便排放汙染已達標準,心中不免仍有毛毛的感覺。況且,就算這次降低排放量到合乎縣府標準,怎麼知道下次縣府不會再訂出更低的標準。
「鄰避情結」是人皆有之,在古代,壞鄰居就是汙染,不想被汙染就搬家;到現代,燃煤發電、工業廢水等汙染更嚴重,想搬家卻更困難。光是彰化市就有人口23萬多人、7萬5千多戶,另外還有就學、就業的流動人口,不可能為了台化的污染而搬家。相較之下,請台化彰化廠這個不受歡迎的鄰居搬家,似乎比較容易些。
遷廠是傷害最小的選項,但是,要遷去哪?目前台灣社會環保意識抬頭,到哪裡都不會有人歡迎,有國光石化設廠的前車之鑑。即便是遷到了其他工業區,區位條件是否符合生產條件仍是個未知數,就像是老樹遷移也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此外,原本台化的員工某種程度上已有在地生活的關聯性,一旦遷廠,這些員工將要解決住宿、交通上的問題,就要跟公司爭取更多的福利津貼來彌補,勞資雙方弄不好還要再上街頭一次,這對企業經營、股東權益又是一大傷害。
那麼關廠這個選項呢?將會先遇到失業勞工的就業問題,剛不久前國道收費員抗爭才剛落幕,現在又要面對台化失業勞工,政府是否還要拿錢出來平息眾怒?根據彰化縣政府所做的電話民調,「有將近八成的受訪者認為台化彰化廠停工造成勞工失業並不適當,如果縣府因為宣布台化停工被請求國賠,有八成四受訪者表達不贊成」。這就說大多數的人不希望關廠造成失業,也不想要用國家之力來賠償解決,這個民調簡直廢話,沒看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再說,關廠後下游協力廠商的生計該怎麼辦?這是不是用一句「生命會找到出路」就可以應付的過去。當然以台塑集團規模來說,關一個不賺錢的彰化廠還是可以撐得過去,但下游協力廠商規模不大,生產線會立即出現問題,短期無法調適的就只能退出市場,骨牌效應不得不防。
經濟學說的生產要素:土地、勞力、資本,或者再加上企業家精神,在這個台化事件中可以拿來檢視。針對台塑集團,企業家精神是見仁見智,資本最不成問題,勞力問題有轉圜餘地,土地將是最大問題。
台化公司虧錢經營 ,真的是為勞工著想嗎,令人存疑,或許有可能想保住這一塊風水寶地,又或是想換取更多的政府協助。而彰化縣政府更是不對,在都市計畫中,將台化的土地,全數做為都更之用,即便符合公益性、必要性條件,但是否也應有輔導遷廠的配套措施,否則跟苗栗大埔的張藥房事件有何差別?
未來台化無可避免要離開彰化,但在未能提出配套措施前,直接勒令停工,完全不給機會,卻是違反人之常情,這問題已鬧到中央,再考驗一下「最會溝通的政府」要如何的溝通。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