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21日發生在台灣中部的大地震,造成2415人死亡。當時,許多民眾不只不了解強震的可怕,也不知道何謂「餘震」。
「當時全台灣人民全都陷入一片茫然」—回憶起1999年台灣的921大地震,國立台灣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副教授石瑞銓,依舊清晰記得當年的景象。
當年9月21日凌晨接近1時47分,位於台灣南投的集集鎮附近,發生芮氏規模7.3的強烈有感地震。不只全台灣明顯感受到搖晃,許多家庭一夕間被震毀,根據統計,地震造成了2415人死亡、29人失蹤,另外超過萬人受傷。
石瑞銓回憶,當時台灣已經40多年沒有發生強烈地震:「台灣曾有過1964年的白河大地震(芮氏規模6.3),但真的時代距離太遙遠了,當下很多民眾根本應變不及,不懂什麼叫做強震,連怎麼逃都不知道。」
地震發生的隔天,當時居住在嘉義的石瑞銓,就開車前往南投當地勘查,但到了當地竹山鎮,路就再也不通,破碎難行高低起伏。石瑞銓說,那時他印象最深的是當地鄉下居民對地震很「茫然」,不知道什麼叫做「斷層」跟「地震帶」。
許多民眾不只不了解強震的可怕,也不知道何謂「餘震」,第一次強震過後又自己跑回家去拿重要財物,結果餘震發生後,反而造成不必要的傷亡。石瑞銓想起當時仍歷歷在目:「那時大家就拿一盆水在旁邊,邊救災邊注意水面有沒有波動,一波動大家拔腿就跑」。
921大地震發生後,當地許多對外道路與通訊都全數中斷。
救災經驗嚴重不足
此外,救災經驗嚴重缺乏,也讓當時台灣政府受到很大挑戰。石瑞銓說:「剛開始就是通訊問題,日本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強制各市區公所都要裝衛星電話,但是那時台灣對緊急衛星通訊概念不多,結果一地震,台灣中部的通訊網路幾乎全斷了」。
再來就是救難人員對於地震搜救範圍的認知不夠,石瑞銓說:「當年資訊沒那麼暢通,通訊網路斷掉後,很多救難隊員只能自己先救自己附近的部分,結果很多重災地方第一時間救不到,錯失不少機會」。
因為人力網路無法連結,以至於救難隊都是針對個體建築「點狀式搜救」,無法立刻擴展到有系統的「面狀式搜救」,石瑞銓說:「我們是後來靠著各國援助隊指導,幫我們整合後,後期救援才開始上軌道」。
鄰國日本因為有阪神大地震的經驗,當時日本救難隊帶來許多先進裝置,包括生命探測儀等,才讓台灣政府驚覺,自己在救災與防災上的訓練跟知識嚴重不足,開啟了一連串地國家防災演練與設備更新的行動。
石瑞銓說,台灣政府不僅從各項,包括救災技術、防災知識、還有地震資訊的科學層面等,全都實施了一連串地升級,更邀請世界各地學者一起來與會,政府從上到下徹底實施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