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之後世界上發生了很多更大規模的天然災難,有些是地震、風災水災,有些則是台灣比較陌生但威力無窮的海嘯。整個地球更面臨著百年內一定會發生的海平面上升災難,台灣不可避免的,也很快會捲入這個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困境之中,出現能源供應短缺、核電廠爭議、西部海岸區域遷移、與國土規劃等問題。《921震後20年紀事》將這些問題彙總在一起,分輯編列,每一件事都與台灣面臨的災難有關,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連往未來,值得大家一起來正視它們並謀對策。─黃榮村。
台灣的災難緊急動員能力與醫療水準,在921時達到巔峰,國軍與慈濟是緊急救援上最突出的國家及民間之穩定力量,各司其職,做出不同貢獻;在搜救與醫療處置上,則消防與救難人員以及周邊的醫療院所,表現可圈可點。在此次經驗中,發現愈近震央死亡愈多,老年人與小孩死亡率高於年輕人,30%罹難者來自頭部傷害,相驗後認定之死因,泰半為自宅窒息與外傷性休克、內出血死亡,顯示多數係在睡眠中遭塌陷壓死。對緊急醫療之需求顛峰在震後12小時,持續三天之久。以急救的黃金時間而言,宜速以直昇機載送有經驗的急救醫療人員到現場處理,但對嚴重外傷(ISS ≥ 16)需要全身掃描後進行手術之患者,則仍以外送為宜。
在後續的醫療恢復上,緊急醫療處所半年內即行撤離,民間診所則迅速恢復功能。偏遠地區依流域系統採巡迴醫療代替診所,以支持兩年為原則。公共衛生災後掌控應屬良好(包括921與桃芝),無疫病發生,疾病盛行率控制得比災前更好。就學、就養、與就醫較無爭議,符合國際水準;就業較難,雖有以工代賑、永續就業方案,但職業訓練與重大工程應有1/3災民參與就業的措施不容易執行。精神衛生部分較差,自殺與PTSD的因應較為困難,需從社會經濟觀點建立高關懷口卡,持續密切注意,家戶動態資料在震後也需花時間調查。
災後初期的醫療救難與現狀紓解,是最容易看到效果的部分,表現可圈可點,反映的是台灣極有效能的救災與醫療水準。接下來,就愈來愈複雜了。
重建中一直等待恢復或建立的精神力量
災難之後常見兩種心理反應,一為沮喪(depression),一為焦慮(anxiety)。沮喪是對已發生事件如親友死亡、無家可歸的情緒反應,總體記憶力變差且經常想到負面事件。一般重大生活事件的壓力,可用防衛機轉與因應(coping)等正常方式處理,唯若創傷力道過強,則仍可能崩潰,引發沮喪à出現自殺意念à嘗試自殺à自殺之不良系列性反應,專業上可利用觀察其出現之症狀數目、悲觀傾向等指標,予以判斷。焦慮則是對可能發生之威脅,如失業、後續餘震、親人再度遭遇危險、交通意外等項,經常高估其發生之可能性,常有擔心、不確定情緒。依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與統計手冊DSM-Ⅳ,焦慮有六種病態表現:一般化焦慮異常、社會性恐懼、簡單性恐懼、驚慌異常、PTSD、與偏執(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921之後最受關注的,就是沮喪與焦慮中的自殺及PTSD兩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