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台灣開始一股金融科技熱。新聞,電視,雜誌,大家開口閉口都在講金融科技。到處都在舉辦金融科技的研討會,創意競賽,黑客松等。曾聽到演講人提到,那一陣子,大概每兩三天就有一場研討會。學校,政府及金融業者,好像不舉辦金融科技的研討或競賽,就好像自己已經落後別人一大截。輸人不輸陣,為了名聲,每一個人都要在這個議題上面插上一腳,有點像現在的人工智慧與熱潮一樣。個人也從那個時候開始參與各式的活動,有感這股風潮的熱烈,所以也在風傳媒上面寫了一篇「金融科技風潮的蓬勃與矛盾」,共襄盛舉。
Pay,Pay,Pay
三年過去,監理沙盒的法案也過關。許多業者已經在裡面試驗。未入實驗的業者,也有有發生被檢調單位偵查的案例。第一波支付功能,Apple Pay,Google Pay,LINE Pay,街口支付,台灣Pay,大家都已經上線,能Pay都Pay了,所以已經不會有人再有興趣討論這些已經落地實現的案例。金融業者為了減少分行的成本,大家積極推動數位銀行的副品牌,也希望能夠往普惠金融的境界邁進。經過一兩年實證結果,數位銀行因為能夠網路開戶,的確也吸收了不少新的客戶。然後因為普惠金融收到的年輕族群客戶,目前還沒有辦法貢獻利潤給銀行。需要五到十年之後,等大家事業開始穩定,才可能有比較多的金錢可以存在銀行帳戶裡。到那個時候,數位銀行才能夠開花結果。
數位銀行的再進一步就是沒有實體分行的純網銀。金管會之前也開放了三家純網銀。沒有實體分行的純網銀,靠的就是本身的平台效應。所以本身已經有廣大的平台客戶,像LINE或是樂天,本身就有一大堆在網路上的用戶,這樣子再推廣純網銀的業務上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以前台灣Pay再要和LINE Pay競爭的時候,國內銀行就抱怨,LINE Pay隨便叮咚一下,就有兩千多萬用戶看到推廣訊息。台灣Pay哪來的這麼多人在接收訊息呢?
純網銀
未待純網銀開張,台灣現有銀行經營的數位帳戶,都已經開始提高利息積極得搶客。大家紛紛把活期存的利率,提高到比定期還高的水準以吸引新客戶。之前在數位銀行的發展下,就已經有雖然吸收到許多客戶,但卻未能獲利,以致主管下台的案例。現在大家卯起來給糖,未來對於獲利率的傷害將會更加嚴重。數位銀行的問題就是新客戶目前帳戶裡並沒有多少錢,所以也不能夠賣什麼理財產品給他們。也許以後純網銀藉著自己現有的平台優勢,可以把這些新客戶引薦到現有平台上做消費,從那邊賺取一些跨域行銷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