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0日揭曉,由英國學者哈特(Oliver Hart)及芬蘭學者霍姆斯特隆(Bengt Holmström)共得殊榮,獲獎理由是兩人在契約理論(contract theory,又譯合約理論)上的貢獻,有助於了解現實中的契約與體制、以及契約中可能暗藏的陷阱。兩人將平分獎金8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000萬元)。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主題關注「契約理論」,哈特與霍姆斯特隆2人的研究著重在保險索賠、薪資和財產權等領域,這些項目聽起來感覺相當普通,但要從中了解現今經濟可是非常困難。不過兩人提出的學術理論,成為民眾、政府和企業檢視契約的良好工具。
Hart and Holmström share economics Nobel: Academics honoured for work on the theory of… https://t.co/Js66YPsCJ6
— FRANCIS K S LIM (@cgnetwork) 2016年10月10日
企業管理高層薪資 霍姆斯特隆挑戰研究
現年67歲的霍姆斯特隆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Helsinki)出生,1978年取得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學位,目前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他的研究成就在於個體經濟學理論和契約理論及經濟誘因,特別是如何執行企業理論,像是與政府合作,或是面對金融危機中的流動問題。霍姆斯特龍是繼2008年和平獎得主阿提薩里(Martti Ahtisaari)之後,芬蘭史上第2位諾貝獎得主。
霍姆斯特隆在1970年代晚期提出一套原則,為企業管理高層(例如執行長)制定一份理想契約,該原則即為「資訊內涵原則」(informativeness principle),認為任何能夠提供給管理高層努力訊息的績效衡量指標,都應列入管理高層的薪酬契約中,而他利用此原則模型,顯示如何在風險和誘因之間取得平衡。
霍姆斯特隆的理論還提到棘手的管理階層薪資,而瑞典皇家科學院解釋,這項理論認為1名執行長能夠賺得比原本薪水還多,其實只是「幸運」,像是碰到油價暴漲而薪資翻倍,但那只是短期思考角度,因為把獎金算進利潤中,很可能事與願違。
哈特提出「不完全契約理論」 造福政經雙領域
另一位得獎人哈特現年68歲,在英國倫敦出生長大,1974年取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目前在哈佛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哈特的研究領域包括契約理論、企業理論、企業財務、法律與經濟等,主要研究重心在所有人(物主)制度和以及契約安排,在政府與企業中扮演的腳色。
由於契約控制權不可能平均分配,因此哈特在1980年代中期,哈特提出新論點「不完全契約理論」(incomplete contracts),即哪一方能在何種狀況下能為契約做出決定,而哈特的新理論不僅造福經濟領域,在政治領域也有很大的貢獻,同時讓人能夠思考相關問題,像是企業合併、債券適當融資、平衡財務,以及學校和監獄在何種情況下可以選擇私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