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交通尖峰時段,倫敦的加農街(Cannon Street)上一片混亂。上班族匆匆忙忙,鮮有人注意到這條街111號牆上的小地穴,裡面還有一個玻璃外殼。更少的人知道裡面還有一塊石頭,全無奢華,只是一塊鮞粒灰岩(oolitic limestone)。
這塊石頭不含貴重金屬也無銘文,並不像博物館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工藝品。但自從它出現在文字史料中,在字面和隱喻上,就都是倫敦的一部分。一些18世紀的作家甚至認為,就像古希臘神話中特洛伊城的守護神一樣,這塊石頭是倫敦持續存在的關鍵。
倫敦博物館(Museum of London)倫敦歷史環境負責人斯蒂芬森(Roy Stephenson)說:「它一直在那裡,而且一直保持不變。它大致處於同一位置,而周圍的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起源成謎,16世紀就出現在地圖中
直到今天,這塊長53公分,寬30公分,高43公分,被稱為倫敦石(London Stone)的確切起源仍然是個謎。20世紀60年代的研究表明,它很像是克利夫沙姆石灰岩(Clipsham limestone),可能是從侏羅紀時期的岩石帶中採集,該岩石帶從英格蘭西南部的多塞特郡(Dorset)延伸到東北部的林肯郡(Lincolnshire)。2016年,倫敦考古博物館(Museum of London Archaeology)的測試結果表明,倫敦石可能來自倫敦以西160公里的科茨沃爾德(Cotswolds)。
倫敦石早在16世紀就出現在印刷版的城市地圖中。1578年,一位名為格林納達(L Grenade)的法國訪客描述其為「3英尺高,2英尺寬,1英尺厚」。如今僅存的是原石的一小部分,原石曾埋在燈芯街(Candlewick Street)的中心地帶,即現在的加農街,離倫敦塔(Tower of London)不遠。1598年,倫敦歷史學家斯托(John Stow)寫道:「它是如此堅固,如果馬車因為疏忽撞上它,車輪就會斷裂,而石頭卻不會動搖。」毫無疑問,石頭所處的這個位置有些離奇,但考慮到倫敦地貌在過去一千年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我們有理由認為,以前的街道是圍繞這塊石頭修建的。但我們能肯定的只有這些。
倫敦博物館榮休館長克拉克(John Clark)說:「科學無法解釋這一現象,這是考古學一個失敗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