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星期二(10月1日)迎來建國70週年,即中共建政70週年,與大陸一海之隔的台灣,媒體聚焦的是颱風、選舉、香港「反送中」及何韻詩遭潑漆事件,而關心政經時事的年輕人討論的則是「十一」國慶對「反送中」的影響。
據台灣學者分析,無論年紀大小,台灣人對中國的國慶都不太有感覺,經歷過威權時代的台灣人了解當年對岸政權是國民黨的敵人,遑論慶祝中國國慶。未經歷威權統治的台灣年輕人,出生時台灣已民主化,本土意識強烈,因此有台灣大學生認為,中國國慶宛如「他國國慶」。
不過,仍有少數統派團體10月1日預計在台北街頭舉行遊行慶祝「光輝十月」活動,但集會許可已遭警方駁回,理由是申請路段為重要交通樞紐,因此不准許。
年輕人對「國慶」無感
「十一國慶是對岸的事,跟我沒什麼關係。」台灣輔仁大學法律系、前學生會長劉家杭道出一部分台灣人的心聲。他對BBC中文表示,有針對港府是否會在中國國慶前,對香港「反送中」採取激烈措施的討論,但同學間並未特別關心中國國慶。
事實上,就連中華民國的「雙十」國慶,對今年21歲的劉家杭而言,也不是一件舉國歡騰、普天同慶的事情。他透露:「雙十節對大部分的年輕人,不會有國家光榮感和榮耀感,這是因為國家認同很難形成」。他並解釋,像是國旗歌中提到的內容,不盡然是台灣的場景,而是中國的東西。
他認為,這首歌對於年輕的台灣人而言,沒有認同感,像是歌詞中的「民族」,是哪個民族,又或「炎黃世胄」是否真是我們的祖先嗎?他說:「我們能認同這塊土地,但對於國家和領土認同仍抱持懷疑的態度。」
台灣政治選舉研究中心連續多年針對國家認同進行民調,結果顯示,1992年時有46%的人認為自己台灣人,也是中國人,26%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只有18%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但2018年,有55.3%認為自己是台灣人,是26年前的3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只有4%。
台灣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邱花妹分析,許多年輕人、大學生,都是在台灣民主化後出生,主體意識很強,對於國家認同感,不如曾經歷威權時代的人強烈,因此對國慶可能就沒什麼感覺。她回憶,在威權時代,國慶慶典時學生會被強制要求到活動舉辦地點舉字牌,現在年輕人沒有這種生活經驗,因此會對國慶毫不在乎。
她說,威權政體會通過教育、媒體,讓家庭害怕談政治來洗腦,這些動作在民主化後,已經慢慢消失。「正常化民主國家不會通過國慶來擾民、強制民眾去參與,只有威權政體會通過國慶來鞏固和強化政權來確保國民認同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