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專訪:兩位年逾90的菲律賓老華僑都愛國,但他們認同的「中國」卻不是同一個

2019-10-02 20:10

? 人氣

1924年出生的林樹燦,14歲離開福建泉州到菲律賓馬尼拉。(BBC中文網)

1924年出生的林樹燦,14歲離開福建泉州到菲律賓馬尼拉。(BBC中文網)

20世紀中國抗日及國共內戰期間,人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有些人為了生計遠赴東南亞討生活。兩岸分治後,很多留在異國他鄉的老華僑仍然心繫祖國,但對中國的解讀漸漸行漸遠。支持國民黨和共產黨的華僑在身份認同上走向對立兩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菲律賓就有一群華僑,他們的國家認同隨著海峽兩岸分治後產生分歧,有人認為自己是「中華民國」的人,也有人覺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

兩名九旬菲律賓的老華僑,各自向BBC中文闡述,各自所屬的「中國」。

國民黨前書記長

林樹燦
林樹燦擔任秘書長時在國民黨上的會議發言。

「我不是台灣人,我是中華民國的國民。」輪椅上的林樹燦已95歲高齡,卻一字字堅定地說出對國家的認同與驕傲。年邁已高的他,耳朵不好,聽不清楚,講話語速緩慢,有時詞不達意,但每當提及中華民國,眼睛卻總是發亮,從字句中也能聽出他對於「祖國」的深刻情感。

1924年出生的林樹燦,14歲離開福建泉州到菲律賓馬尼拉。他回憶,當年中國正發生抗日戰爭,經濟民不聊生。林樹燦說:「那時候生活很困苦,三餐沒有米飯,只吃地瓜乾。」

林樹燦向BBC中文表示,因為家境貧窮,父母希望他到南洋發展,1938年某天,他和哥哥兩人,雙手空空連證件都沒帶,就搭上載有十幾人的小船,花了近一周從泉州抵達菲律賓。他回憶:「在船上我很怕翻船,那就什麼都沒了。」

抵達菲律賓後,林樹燦到處找機會打零工賺錢,並定期匯錢給國內的家人,他說:「為了肚子,饑不擇食。」當年,他沒想到在菲律賓一待,就待了一輩子。

林樹燦1946年加入國民黨,沒多久就在黨內任職,並一路升到黨書記長,這一當就是20多年。

國民黨
林樹燦1946年加入國民黨,並一路當到黨書記長。

根據台灣中央研究院記載,當年國民黨海外組織是採取集體領導,權力中心由總支部五名常務委員負責,而林樹燦所擔任的書記長則居幕僚位置,主持黨務並處理日常工作。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2月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台灣,兩岸開始分治,但中華民國仍與菲律賓保持外交關係,直到1975年,菲律賓與中國大陸建交後即與台灣斷交。

斷交後,黨務工作逐漸轉成對外聯繫,擴展關係。林樹燦回憶,當年要常去國民黨位於菲律賓各城市的支部,見官員,如今回憶起當時工作,驕傲之情溢於言表。

「中華民國」的人

林樹燦在談論過去黨務及人生經歷時,使用的不是西元,而是民國,可見他對民國的強烈情感。林樹燦重視民主自由,對菲律賓華文報紙如數家珍,至今仍能一一念出當地華文報紙的各報名稱及創辦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