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新新聞》避免學生被單向統戰,教師設法反制

2019-10-03 11:50

? 人氣

高中老師教學搭配時事,希望讓學生認識的中國不只一種角度。(林瑞慶攝)

高中老師教學搭配時事,希望讓學生認識的中國不只一種角度。(林瑞慶攝)

某個周日早上九點,不少人還在賴床,五、六位高二學生已經搭火車北上參加青平基金會「認識中國」工作坊。與會者早上聽就業、下午聊就學,不僅有赴中求學、就業的人士現身說法,也有中國研究的學者解析,一整天下來並不比坐在教室輕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不想在台擠破頭,改去中國

為什麼他們要犧牲假日休息時間來台北參加講座呢?依照課綱,高二下學期的地理課涉及中國地理,地理科老師便出了一份團體作業,要他們比較「西進中國」與「北漂升學」的優劣,藉此瞭解兩岸差異,並推薦他們參加這次活動。

報告雖然已經大致完成,他們仍為了瞭解多方意見而前來。

一位同學坦言:「剛好家裡有親戚在中國工作,若有機會考上中國的大學,就不一定要來讀台大了!」她又提到班上有好幾位同學想當醫生,也正考慮前往中國就讀,就不用為了台大醫科擠破頭。

中國對台政策頻頻向台灣年輕人招手,不僅多次放寬赴中就學的標準,也釋出實習、創業與就業機會,要留下台灣人才。

為了不讓學生偏聽某一方的意見,第一線的高中老師也在逼仄的教學時間之餘,企圖透過課堂討論與課外活動進一步認識中國。

「搭配時事教學已經是社會科教師常見的教學手法!」北一女中地理教師張聖翎指出,課程雖然必須照著課本走,但仍可透過關鍵字向外延伸。例如中美貿易戰就是「區域互動」的經典案例,而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也是「全球產業分工」不可或缺的一環,這兩項都是地理課本的篇章。

中國史教太多會被抗議

台南一中公民教師郭復齊曾在受訪中表示,中國的政治、社會與經濟等議題看似與公民科息息相關,但高中階段仍是以通論為主,很難深入介紹特定的國家與案例。因此,公民科教師可以從媒體試讀著手,教學生能夠判讀正確的新聞資訊。

除了地理科與公民科的課程涉及中國,歷史科在高一下學期的課程則是以中國史為主。一位不具名的歷史科教師提到,戰後的近代中國發展因涉及敏感的國族認同與歷史詮釋,不僅大考考題占比低,許多老師也經常快速帶過,甚至有老師擔心花太多時間說明恐遭家長抗議。

不過,張聖翎與郭復齊都提到,新學年上路的一○八課綱重視培養學生的認知與技能,尤其強調素養導向,要求學生主動學習、發揮潛能,老師將有更多機會將社會議題融入課程教學,不少老師也因此在備課時多方涉獵時事。

公民科過去依照政治、社會、經濟、法律等領域上課,未來不再是「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的通論,新課綱講求主題式探索,例如課綱規定的必修就包含「民主社會的理想與現實」,選修則有「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

中國搞「大外宣」計畫洗腦

同時各校為了因應未來申請大學時填寫學習歷程資料,也根據十八個學群開設不同的特色課程,提供學生選修,九月入學的高一新生將在課程諮詢教師的輔導下,根據興趣選修相關課程。張聖翎提到,雖然北一女中尚未開設與中國有關的課程,但不排除諮詢專家學者協助規畫。

當中國正在透過「大外宣」計畫,掌握話語權,灌輸特定意識形態,愈來愈多第一線高中教師,在轉型中的課綱連結課本知識與日常生活,努力透過創新的教學手法帶領認識中國、瞭解民主。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佳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