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洗手的黑暗史:這位19世紀醫生曾呼籲同行洗手,卻被關進瘋人院遭毒打至死

2019-10-02 15:28

? 人氣

塞麥爾維斯曾斷定,在醫院處理不同病人時必須洗手,而當時人類對細菌尚無認識。(BBC中文網)

塞麥爾維斯曾斷定,在醫院處理不同病人時必須洗手,而當時人類對細菌尚無認識。(BBC中文網)

曾經有一段時間,將病人送去醫院絶不是一件好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世紀的醫院,是各種感染的溫床,那些生病甚至垂死的人也只能使用最原始的設施。

事實上,在那個年代,在家裏就醫更安全:當時在醫院裏的死亡率比在民居環境下高三至五倍。

死亡之屋

當時的醫院總是彌漫著尿液、嘔吐物和其他體液散發的惡臭。那種氣味令人難以忍受,工作人員在醫院裏走動時,有時候要用手帕捂住鼻子。

當時的醫生絶少會洗手或者清潔醫療用具,而手術室就和那些不講衛生的外科醫生一樣骯髒不堪。

因此,那時候的醫院也被人稱作「Death House(死亡之屋)」。

The Gross Clinic, painted by Thomas Eakins in 1875
美國畫家托馬斯·伊肯斯(Thomas Eakins)在1975年的畫作《骯髒的診所》;之後不久,外科手術室的衛生環境得到改善。

在那樣一個對細菌仍然一無所知的世界裏,有一個人曾試圖通過科學的方法來阻止感染的蔓延。

他是一個叫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的匈牙利醫生。

在19年紀40年代,塞麥爾維斯曾試圖在維也納的產房內實行洗手的制度,以此來降低死亡率。

現在聽來這個提議當然值得採納,但是當時他卻失敗了,而且還因此而被同僚排擠。

不過到後來,他被看作是「母親們的救星」。

對細菌一無所知的世界

塞麥爾維斯當時在維也納總醫院工作。那時候,就像其他所有醫院一樣,裏面的房間時常放滿死屍。

在19世紀下半葉細菌理論正式得到世人認可之後,很多醫生都沒有想過,醫院裏惡劣的衛生條件可能是造成感染蔓延的原因之一。

Image of St. George's Hospital in London
像倫敦聖喬治醫院這樣的地方,在過去曾被稱作「死亡之屋」。

「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我們不知道細菌存在的世界,」紐約大學的醫學史專家巴倫·H·勒內爾(Barron H. Lerner)告訴BBC說。

「在19世紀中期,人們認為疾病是通過有毒的霧氣傳播的,一種叫『瘴氣』的有害微粒被鎖在裏面。」

一個無法忽視的差異

最容易受到感染的人群之一就是產婦,特別是那些在生產過程中出現陰道撕裂的母親——裂開的傷口正是細菌最理想的棲息處,而醫生當時就是細菌的載體。

塞麥爾維斯首先注意到的,是維也納總醫院裏兩個產房之間一個有趣的差別。

一個是由男性的醫科學生管理;另一個則是由一些中年女性料理。

The Agnew Clinic (1889)
伊肯斯的另一幅畫作《阿格紐教授的臨床教學》。

由醫學院學生監督的那一個,在1847年裏每1000次接生當中造成死亡的個案是98.4個;另一個由中年婦女操作的產房,1000個接生個案中只有36.2宗死亡。

這種差異,一開始曾被歸因於男性醫科學生在處理病人時「比中年婦女而粗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