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城市思考經濟學 ──讓我茅塞大開的一場領悟 (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劉瑞華)
我覺得萬分榮幸能寫這篇推薦,這不是客套話,而是三十年前閱讀此書的欽佩,終於有了最好的機會表達出來。當時我在美國攻讀經濟學博士,會拿起這本書的原因是書名,讓我以為這是一本學術理論的著作。我那時完全不知道珍‧雅各是何方神聖,看了之後,才發現作者並非經濟學者。繼續看下去,卻是我學習經濟學的歷程中,茅塞大開的一場領悟。
如今我已經在大學的經濟學系任教二十多年,應該為書中對經濟學家的指責,提一點答辯。
珍‧雅各聽人類學者講,農業發展先於城市的看法來自經濟學家,因而還把源頭怪到亞當‧斯密身上。首先應該止謗,人類學家經常研究當代的原始部落,這其中有許多是採取定居農業的生活方式,卻絕無生活在城市中,他們認為農業先於城市,何須聽信經濟學家。
經濟學家的確過於強調生產,輕忽交易。不過,亞當‧斯密其實很重視市場與交易,而是在他之後的經濟學家們多數都將市場視為當然,關注產業,卻不會考慮城市。農業與城市何者發展在先?對經濟學家簡直是「木與夜孰長」的問題。我求學的80年代,經濟學界開始廣泛地關注交易成本,市場如何產生與發展讓我好奇;而城市是市場主要的所在地,這是當年我會拿起珍‧雅各這本書的原因。現在,我更相信,農業與城市何者在先的問題遠比答案重要,因為重點在於我們對城市的認識與想像。
在珍‧雅各之前,已經有很多人研究城市,可是在她的筆下,城市充滿了創造性的魔力,這本書也絕無任何學術著作能夠取代。就拿本書關於城市發展最重要的論點來說,許多人會注意到她的看法非常類似經濟發展的「進口替代」,也就是城市依賴外界的輸入,城市成長的方式是發揮更多功能,減少輸入,這就像國家所依賴的進口品,可以藉由發展本國產業,替代進口品。
不願跳出框架的話,很可能就會忽視了書中的許多故事與珍‧雅各所洞見的城市活力,因而沒看見城市對外提供知識,甚至創造需求的功能。更何況,「進口替代」經常被當成政府節省外匯或追求經濟自主的工具,怎可能會是珍‧雅各的城市?她的城市有自己的生命,不會輕易任人擺布,即使老了、病了,只要還有活的理由,就會復興。
現在談起城市的好處和創造力,應該已經很少有人懷疑,問題反而是擔心城市被賦予太多重任而難以承受。珍‧雅各心目中的好城市當然不是由一味追求利潤的大企業所構成,而是可以容納各式各樣奇人異士的地方,能夠讓城市滿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城市的成長是一種類型的工作牽引出另一種類型的工作。能夠孕育創意與創新,城市的活力就可以創造機會,解決自己的問題。